对可译和不可译与中西互译可行性的认识

  摘要:本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讲述,分别是翻译的三对矛盾、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对中西互译可行性的认识。本文旨在使读者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一对翻译矛盾,并且对中西互译可行性有系统地认识,因为这将会直接关系到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效果和翻译质量的好坏。

  关键词:三对矛盾 可译性 不可译性 中西互译可行性

  一、翻译的三对矛盾

  翻译的三对矛盾,即,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异与同之矛盾和形与神之矛盾,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都是翻译活动中的基本矛盾(许钧,2009:195)。

  翻译是一个充满各种各样理论的领域,而在翻译活动出现的矛盾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就是其中一个古老的命题。纵观几千年的中西翻译史,翻译家们通过大量且多方面的实践,得到一系列的翻译实践经验,也摸索和总结出一系列翻译规律,为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于是,持不同观点的翻译家们就各持己见,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学派。由此,有关翻译的各种各样的理论、矛盾、悖论等便出现了。

  许多学者和学派,如乔治·穆南、布隆菲尔德、新洪堡学派、奎因、德里达等,都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做过详细地阐述和论证,但都是各执一词。

  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可译与不可译是人们在探索翻译奥秘的思考中一种自然的对分。它们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可译论内在地包含着对不可译性的思考,不可译论内在地兼容着对可译性的承认。他们相辅相成,推动着翻译理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可译论与不可译论的每一次论辩,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地向新的更高水平的提升(杨衍松,2009:53)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它们两者相对性地存在,相对性地联系,且相对性地区别。

  许钧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在翻译者看来,不可译因素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翻译在根本上就“不可能”。

  所以,在从事翻译活动中,译者应该准确地把握好“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虽做不到最好,但也要努力翻译的更好,努力地处理好翻译活动中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形与神这三对基本矛盾,同时译者还要灵活处理不同情况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矛盾的存在,促进着事物的发展,而翻译活动中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矛盾的存在,翻译事业才会一直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中西互译可行性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交际、跨心理的复杂活动,是深受诸多因素影响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受到一系列内因和外因的促进和阻碍,只有清楚认识了解这一系列因素,才会使得事物的发展更顺畅和迅速。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以及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这些均是影响翻译过程和翻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下面本论文将结合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谈谈对中西互译可行性的认识。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翻译都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活动。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每一种语言的兴起和发展都是经过漫长的过程,逐步成熟起来的。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共性指句子都是有主语、谓语、表语、状语等组成的,其次语言在表达方面都是由词构成句,由句构成段落,由段落构成篇章。然而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环境、民族信仰、思维方式、人文地理环境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语言。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体现在词汇方面、句法方面、篇章结构方面。在词汇方面,汉语词语简练,具有稳定性和静态性;西方语言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在句法方面,汉语注重意义的表达而不看重形式,英语则更侧重形合;在篇章结构方面,中国人重整体重和谐,文章犹如一条溪流,娓娓道来,而西方重个体,文章总是开门见山。

  一般说来,用任何语言表达的信息都可以译成另一种语言,这就是可译性。

  认识影响汉语和西方语言的一系列因素和汉语与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才能使得中西互译可行性得以实现。

  除此之外,我认为中西互译可行是因为在翻译活动中,不同语言的共性使得翻译具有可译性,这就使得中西互译可行;并且翻译的主体—译者,充分运用了其已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大量的、多方面的翻译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还有译者本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充分理解吃透原语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对目标语的敏感度和灵活运用,创造性地翻译;此外,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翻译理论日渐成熟和完善,通过这些理论的指导,有效地减少了翻译过程中的阻碍,使得中西互译可行;而中国与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化的推进,也使得中西互译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变得可行;更重要的是,认识和了解了影响翻译活动的主要因素后,我们应该利用有利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障碍,这样也会使得中西互译更加可行。

  总之,在复杂的翻译活动中,我们应对翻译活动有一个系统性且科学性地认识,正确地处理好翻译活动中的三对矛盾,对中西互译可行性保持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运用译者的专业特长,采用科学的方法技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第195页。

  [2]杨衍松:“古老的悖论:可译与不可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年。第53页。

  文/王彩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