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庞杂,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阅读能力差,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低。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能力应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

  中学历史教学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在各门学科中是比较突出的,而文理分科后,历史学科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越拉越大。如何使学生由低效学习向高效学习转变?这值得每一位历史老师认真思考。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下,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记住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增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养成历史素养,形成历史智慧,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历史事件包括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四部分,在初中阶段侧重掌握经过、结果,在高中阶段更侧重于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把握历史的经过和结果无疑是阅读教材时最浅层次的要求,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阅读时要学会用归纳、置疑、比较的方法去记忆,不要去整篇整段地记忆,眉毛胡子一把抓,因为历史教材并不是语文教材,要学会抓主干句、关键句,摈弃辅助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另外,由于历史知识无限的包容性和延伸性的特点,我们绝不可能在每一个时间的“纬度”和空间的“经度”的交叉点上对全部的历史过程进行全面的阐述和把握,而是要捕捉历史长河中每一阶段“航标的亮点”,也就是要注意把握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因此,经常让学生自己概括教学提纲,学会抓重点、找难点,并且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知道,只有经过自己加工过的基础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样才不会出现“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的情况。

  二、引导学生建构教材体系,把握历史的基本结构

  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横向来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纵向来看,任何历史现象都有一个来龙去脉。因此历史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就像我们经常说历史是一条长河,既然是一条河,它就是流动的,是充满生机的,要把握动态的历史,仅靠学生的能力是不够的,这就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在课文处理方面,作为老师也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目前的中学历史教材,每一章都有前言,介绍本章的内容、背景、基本线索,老师一定不要怕浪费时间,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在每一节的处理方面,除了讲述历史的前因后果,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讲述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义,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平面的历史记述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一个立体的画面,使知识的认知水平由表及里逐步提高。

  三、注重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实践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引导者作用,要想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是新课程强调的由“教师教”到“学生学”,必须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这就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点,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一样都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的区别在于,他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将教材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而应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要让教师“闲”下来,让学生“动”起来,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去探究,只有当学生的思考流于肤浅时,教师才可以发挥师者的角色作用,适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这样效果更好。比如在讲一堂新课之前,要强调学生预习,学生通过提前阅读了解教材的结构,使学生对教材的结构和每节子目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提纲,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师,培养自己的概括提炼的能力,对编写得好的同学,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引导学生可以就此提出各种问题进行探究,这也能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法,事实上,学生往往也能够提出一些老师预料不到,但却能让人深思的、甚至永远都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因为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期待和感悟,是人格教育的一种自我体验过程。

  四、重视复习课,增强学生整合教材的能力

  在平时的单元复习、期中、期末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者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要让复习课变成一堂简单的知识重复课。

  作为一堂高质量的复习课,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求教师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浅层次回忆,而是要重新梳理、编排章节知识,因为任何历史现象都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有的是纵向联系,有的是横向联系,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就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横向发展、纵向发展进行联系对比,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教材的章节关系不仅在“是什么”的层次上掌握,而且还要在“为什么”的层次上构建新关系,理解其发生、发展的线索、过程及原因,同时在横向方面进行比较,理解和掌握同一时期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认识规律。

  综上所述,阅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载体。在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可来自于教材,也可来自于图书室及其它方面,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尤其是我们这样的边远山区学生,历史教材是他们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素养水平的专门用书,是获得系统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应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充分重视。

  张映松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中学高一历史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