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 论语 心得》英译本为例

  该文通过语料库辅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于丹 论语 心得》英译本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呈现出摇摆的特点,而这恰恰是译者在不同制约因素构成的序列中进行优选的结果。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当客观分析这些因素,从而在原文风格和读者期待中求得最佳平衡。

  【基金项目】本文受安徽省教育厅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sk016),安徽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文科类)项目(项目编号:SKQN1007)和“第二批安徽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2303301-0242)的联合资助。

  一、引言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面临的一项难题,而译者的翻译策略直接影响着“东学西渐”的成效。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一直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窗口之一。方兴未艾的《论语》等典籍英译研究对于如何更好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于丹<论语>心得》作为近年来引起中国读者广泛共鸣的读物,其在西方的译介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2006年11月《于丹<论语>心得》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在短短的五年间经过了共计41次印刷。仅截至2008年,其国内销量就已突破500万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而该书在海外的译介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2010年7月,该书共签海外版权33个,涉及28个语种、33个版本,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繁体、韩、日、英、德、意、西、荷、法、葡、希、挪威、芬兰、瑞典、冰岛、印尼、匈等17个语种的22个版本,实际印刷18万册,版权收益到账203.9万元人民币,相当于销售中文版64万册的利润。英国提交的年度销售报告显示《于丹〈论语〉心得》的英、欧、美以及亚太地区的精装版已于上市半年后售罄,共计2.3万余册,该书在法国翻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曾连续12周上榜,最高第2名,最低第9名,截至2010年7月,法语版已销售5.4万册。无论是版权签约数,还是实际印刷数,《于丹〈论语〉心得》均创造了近年来中文图书的最高纪录(人民日报:2010)。

  由爱丁堡大学教授迪星(Esther Tyldesley)翻译的《于丹 论语 心得》英译本自从2009年面市以来,受到了中西方读者的热评,也引起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在亚马逊读者评分一栏中,它获得了四星半推荐(共五星)。加拿大作家布莱恩·格里菲斯(Brian Griffith)在针对该英译本的评论中写道,于丹的文字代表了一代人审视传统原貌的全新眼光。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的专访时,于丹也表示,译者传递了原作的态度,即朴素而温暖的,自己很满意。

  二、汉英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

  优选论在翻译策略决策中的应用前景。衍生于音系学的优选论OT(Optimality Theory),最初由语言学家Alan Prince和Paul Smolensky 于1993年提出,它有别于传统的以规则为主导的推导,而是基于制约条件的研究方法。优选论经Prince和John J. McCarthy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的其它领域,如句法分析和语言习得研究中。国内优选论研究也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Rene Kager 所著《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于2001年由外语教学与科研出版社引进。马秋武教授编著的《优选论》于2008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些著作中提到,优选论的基本概念包括: 普遍性:制约条件具有普遍性;可违反性:制约条件是可以违反的,但这种违反必须是最小程度的; 优化:在考虑限制排序的情况下,当输出项最低限度违反制约条件时,此输出项为“优选”; 优先:一对相互冲突的制约条件中排序高的优先于排序低的。

  近年来,由于优选论在逻辑分析上的优越性,这一理论被更多地运用于应用语言学领域,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中。如王嘉龄于2002年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的《优选论与功能主义》和李兵发表于《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1期的《论优选论的功能主义倾向》,将优选论和语言学功能主义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功能主义的重要分支,功能翻译理论被诸多学者用来分析和解释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这也为运用优选论来研究翻译中的归异化策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优选论的分析模式还被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其他领域。如许雷发表于《文教资料》2008年第12期的《优选论的制约条件对诗歌功能对等翻译的启示》一文,就制约条件的普遍性和可违反性,分析了标记与忠实制约对奈达翻译理论标准带来的启示。肖群于2009年在《青年文学家》第21期上发表了《浅论优选论分析模式对翻译质量评估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后得出优选论的分析模式可以应用于翻译质量的评估。蓝婕,许菊发表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的《商标英汉翻译的优选论分析》,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了商标翻译的各种策略的认知理据,提出了商标翻译的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

  本文以优选论为切入点,假设译者在面临文化异质时有不同的候选处理方法(candidate),即归化或者异化,按照优选论的衍生模(GENerator)理论,候选项之间总是相互竞争优选项(optimal candidate)的地位,此时可由若干制约条件(constraints)构成的评选模(EVALuation)来分析,将制约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按照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列形成一个等级序列(constraint hierarchy),对归化和异化这两个候选项进行筛选,违反制约条件数目最少、所违反制约条件在等级序列中排列较低的候选项即为优选项,由此我们可以分析不同语境中译者的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于丹<论语>心得》的文体风格。首先,《于丹<论语>心得》属于大众读物,它并非严肃的哲学理论书籍,而是贴近普通大众生活的一本心得散文。全书以古喻今,试图用儒家传统智慧解读现代人的困顿,获取解开心灵混沌的密码。就文章文体、风格和功能而言,它是散文,以细微处见人生哲理的方式娓娓道来,劝人向善与向上。按照于丹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是有“温度”的。它的文体风格和功能与读来让人觉得励志而温暖的《心灵鸡汤》非常接近。这一点也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杰弗里·威瑟斯特姆(Jeffrey N. Wasserstrom)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所有人都需要知道的事》一书中论述儒家学说在当代中国的重兴时,特别提到《于丹<论语>心得》是 “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灵鸡汤类的读物”。

  与此同时,《于丹<论语>心得》中信手捏来的儒家经典,古今中外的传闻故事,体现了古今智慧碰撞的火花,加之前期“百家讲坛”的铺垫,为它的深入人心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基本文体风格。

  其次,《于丹<论语>心得》的语言简明易懂。使用MyziciFreq词频统计软件对分词后的《于丹<论语>心得》原文语料进行词频统计,发现位列前十位的词依次为:

  词语

  1 的

  2 一

  3 是

  4 人

  5 个

  6 这

  7 不

  8 有

  9 子

  10 就

  占据全文近五分之一篇幅的前十位高频词中,除了“子”这一与《论语》高度关联(如“孔子”、“子曰”等)的词之外,其他全部位列现代汉语语料库词语频率表(2000万字,语料库在线提供)的前25位,其中位于该表前10位的有“的”、“一”、“是”、“这”和“有”。

  正如《于丹<论语>心得》封三上所书,“百家讲坛”栏目是“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而易中天也在为该书所做的序里提到,全书的主题是单纯的,于丹眼中的孔子展现了其最具普适性的一面。作者本人也坦承自己对于《论语》的感受是“朴素而温暖”,是一种能够唤醒心灵的“简单真理”。

  最后,文言文与口语程度较高的用语交织构成了《于丹<论语>心得》的另一大显著特色,这正源于对于《论语》的引经据典。如上文提到的“子曰”等。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显示,全书中提到“孔(夫)子”共129次,“子曰”6次。作者选取《论语》中自己感悟最深,对普通大众生活可能最有启示的句子。如: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在全书开篇《天地人之道》中,作者通过直接引用《论语》,来佐证儒家的传统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并籍由自己的诠释和感悟,来传达对于生活的态度。而这种叙事的模式贯穿着整本书,构成了心得式文体的主要特点。

  因为全书脱胎于《百家讲坛》栏目,所以口语化的特点贯穿始终。如:

  例一: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

  例二: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

  例三: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

  《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于丹 论语 心得》原文的语言特色,文体特征及功能,在英译本是否得到再现,直接关系到原文思想的传达。同时,新形势下,对于译作目标读者的预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翻译策略。譬如,教育背景、对于中国文化熟悉程度、主要的关注点等都会因为译者对于目标读者的设定而产生变化。先看它的英译本书名:Confucius from the Heart: Ancient Wisdom for Today‘s World,主标题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所加的副标题进一步解释了原作的散文体心得,使得读者对它的风格和功能有了相应的预期。纵观全文,《于丹 论语 心得》英译本在原文和译文目标读者之间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考量。作为母语人士,迪星对西方读者的定位相对清晰,在翻译策略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涉及到一些文化特质时,那些对于她而言,译文目标读者可能不会有太大兴趣,会造成阅读障碍,影响可读性的部分,她都采取了减译的方法,其中主要有简化和删译。

  如:

  例一

  原文: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天地人之道:13)

  译文:When he got there,he wrote down what he felt.(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24)

  例二

  原文: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天地人之道:17)

  译文:What is most siginificant about people like Confucius or any of the other great thinkers from China and abroad,past and present,is that they drew from their own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life,truths and principles that everybody can use.(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31)

  这样简化的处理方式,提高了原文的易读性,但同时也遗失了原文中一些特定的文化因素。英国《观察家报》(The Observer)专栏作家Sun Shujun(孙淑君,音)在针对《于丹 论语 心得》及其英译本的评论中写道,这本译本相当乏味,加之失去了电视节目中生动的肢体语言,使得原作者看上去像是读者来信专栏的女性主笔,而非传统智慧的传播者,而且译本中的语言也极其平淡乏味。

  这和前文中的读者评论构成了两极分化的鲜明对比,因此衡量译文的质量必须建立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上。这就需要我们在对译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一些典型的译例。而在分析的过程中,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势下,各种可能影响译者的主要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因素构成了译者选择的制约条件,而译者的翻译过程是否是对于不同翻译方法在动态制约条件下的优选则决定着译文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文的传播度和受欢迎程度。

  Wordsmith6.0对《于丹 论语 心得》英译本语料的词频统计显示,其前十位高频词依次为:

  词语

  1 THE

  2 TO

  3 AND

  4 OF

  5 A

  6 IS

  7 IN

  8 YOU

  9 THAT

  10 WE

  对照BNC(英国国家语料库)和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前十位高频词,我们不难发现《于丹 论语 心得》中占了近四分之一篇幅的高频词都是极其常用的词。

  此外,译本的STTR(标准类符形符比)为41.30,平均词长4.34,平均句长21.72。囿于时间原因,我们仅以A 4th Course of Chicken Soup(《心灵鸡汤-重燃心火》)中的“Persistence Pays off”为参照对象,得出其对应三项数值分别为:51.50,4.33和16.62。可以看出,《于丹 论语 心得》英译本可能在词汇难易程度上与《心灵鸡汤》相当,词汇丰富度稍显欠缺,句子较长。更加详尽客观的对比结果有待于语料的丰富。

  三、结语

  从《于丹 论语 心得》英译本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在分析影响译者决策的因素时,不能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译者对于目标读者和他们的需求的界定有时尚不清晰,甚至会产生微妙的游离。在所有影响译者决策的因素中,原文的文体风格,目标读者的期待和译者本身的价值观等都构成了制约条件(Constraints),而归化或者异化策略则是选择项(Candidate)。译者的翻译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候选项之间的隐性竞争,而译者通过内化了的评选模(EVALuation)来做出判断,从而在序列(constraint hierarchy)中做出自己的最佳选择。为了使自己的优选项在原文风格和读者期待之间求得最佳平衡,需要译者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决策能力。

  傅悦(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