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中畸形母女关系研究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托尼•莫里森,《宠儿》,畸形,母女关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30 15:46
【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自1987年发表以来,小说中的多个主题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主要研究该小说中的畸形母女关系,揭示莫里森小说中黑人生存困境悲剧的意义。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畸形;母女关系
Abstract: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87,the themes in Beloved,writtenby Toni Morrison,have attracted many attentions around the world.The thesis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abnormal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in this novel and tries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tragedy of black people’s survival dilemma in Morrison’s novels.Key words:Toni Morrison;Beloved;Abnormal;Mother-daughterrelationships
一.引言
小说《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发表于1987年。该小说自出版以来,就获得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然而,该小说中畸形的黑人家庭关系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因此,本文主要从研究该小说中畸形母女关系出发,分析这一原因,从而揭示黑人生活困境悲剧的意义。
二.《宠儿》中畸形的母女关系
小说《宠儿》中畸形的母女关系关系在这部小说中最为突出。母亲的角色是重要的。但是在奴隶制下,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疏远的且充斥着种族,性别和阶级的意味。奴隶制剥夺了黑人女奴作为母亲的权力。《宠儿》就是讲述了奴隶制给黑人母亲和自己孩子的关系所带来的挥之不去的影响。因为塞丝的母亲是一个奴隶,所以塞丝很小的时候就被母亲抛弃,这时疏远的母亲孩子关系就产生了。而塞丝和宠儿的关系是整部小说的愤怒中心。对于母亲过去的一无所知,宠儿不能理解塞丝伟大的母爱。不能原谅塞丝,并且迫使她走向自我毁灭。塞丝本能的母性是让自己的子女生存下去,但却被宠儿误解。因此母女之间的关系就此隔断。另外,塞丝另一个女儿,丹芙受到塞丝杀婴的惊吓而不能形成自我认知,这对母女关系也随之疏远。
三.造成畸形家庭关系的原因
(一)蓄奴制度在奴隶制度下,黑人不懂得什么是家庭观念和天伦之情,黑人在奴隶制度下根本没有权利和地位,所有这些都造成塞丝母女庭关系的畸形。虽然之后奴隶制得以废除,但是奴隶制的余毒带给他们是伤害仍然挥之不去,悲惨痛苦的回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
(二)黑人社区
每个黑人家庭也必受到整个黑人社会的影响。在小说中,塞丝的家庭因为某些原因而受到排斥和孤立。当最后,当黑人社区成员意识到她的这种极端行为是出于伟大母爱时又接受了她。小说以集体驱鬼为结尾,当邻居们汇集到124号时,宠儿神秘且永远消失了。这意味着塞丝在黑人群体的帮助下,摆脱了过去痛苦的回忆,真正从一个奴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自由人。因此,社区对于正常的黑人家庭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莫里森在小说中指出,只有面对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通过研究《宠儿》中的黑人家庭关系,我们才能把握黑人社区和黑人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黑人只有正视自己的历史,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黑人只有正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将自己置身于黑人社区中,才能获得本民族的复兴。只有求得自己个性的发展,黑人才能找到积极的生存策略。
参考文献
[1]Birch, Eva Lennox.Black American Women’s Writing.London:Harvester Wheat sheaf,1994.
[2]Christen, Barbara.Black Feminist Criticism:Perspective on BlackWomen Writers.New York:Pergamon,1985.
[3]Frazier, E.Franklin.The Negro Family in the United States.Notre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39.
[4]Morrison,Toni.Belov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2000.
[5]胡笑瑛,《不能忘记的故事-托尼.莫里森<宠儿>的艺术世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6]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