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数学,趣味性,教学形式,评价
  • 发布时间:2014-10-31 12:43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把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与方向。小学数学教育在整个数学教育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学好小学数学对以后整个学习阶段都有重要影响,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是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数学;趣味性;教学形式;评价

  小学数学教育在整个数学教育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小学生基本数学思维及数学理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其意义重大。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活泼好动,因此,他们对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难免会有抵触情绪,此外,空间思维及数学建模能力尚未成熟,所以,即使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数学理论,在他们看来,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以上,都是数学教学中需要面对和克服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必要的。那么,该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注重教学的生动与形象

  小学生的理解及推导能力有限,如果是枯燥的纯理论性的知识,对他们而言,就比较难以消化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使所讲内容生动、形象。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影视、画图等方式,将理论用画面呈现出来。例如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题型,但也是令小学生普遍头疼的题目。其实,对于应用题中所设定的场景,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画面模拟,这样,就将整个数学过程进行分解,让学生对问题更容易理解,方便学生掌握。

  2.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如,角色扮演法,它利用儿童的表现欲,让孩子们去扮演各种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在数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讲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扩展学生的课外学习,加强自学能力,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讲解,了解到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还可以开展趣味数学知识小竞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运用科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激励、导向等作用,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具有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中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产生愉悦感,还能在笑声中给人以启迪,产生美感效应。由此可见,富有激励性、风趣幽默的语言是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恰当的评价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自豪。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上课的思维更加活跃,求知欲更强,敢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情感上的关怀,充分尊重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赞赏。试想一下,置身于课堂中,学生听到的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你真聪明,学得不错!”而不是批评,打击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和赞赏在无形之中,就给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告诉他自己要更加努力,做到更好。

  4.培养创造性思维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当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具有灵活性、新颖性、艺术性以及不可拟等诸多特点。而在数学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它不仅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层次上来说,对整个数学学科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思维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到底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合理设置,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扎实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点由“陌生”、“了解”、“掌握”到“熟练”的程度。其次,在完成教学的基本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的精神。这样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加强,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借助生活化的素材进行教学

  数学的运用在生活较为频繁,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例,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在生活中找到许多关于数学的学习素材,借助生活化的素材来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最为常见的是,我们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小学生们学习多边形这一知识点,三角形如三明治,长方形如黑板等。此外,为了使这一过程更加生动化与形象化,也可将数学与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循序渐进式地引导,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入手,然后再逐步引入正题,开始讲解要学习的新的知识点。比如说,要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老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能测出国旗的高度吗?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此时,老师再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通过讲解和介绍,学生会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产生很大的兴趣,而老师便可由此顺利开展测量教学楼高度的简单方法,老师还可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播放视频资料。这样的形式比较直接,画面感强,很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使人印象深刻。

  当我们把握了小学生的特点,通过正确的方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提高教学效率,使小学教育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陈立新.浅谈小学数学的趣味教学[J].新课程(中).2011(05).

  [2].苏建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4).

  [3].张厚荣.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J].教育教学坛.2011(22).

  张丽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