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高中,途径,有效教学
  • 发布时间:2014-10-31 13:41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与探究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也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这其实就是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有效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怎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我和很多教师一样都遇到诸多的矛盾和误区,现就高三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中的几个矛盾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学目的中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高考应试能力

  生物是高中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三教学又是必须直接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必然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高考考纲将命题的要求表述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高考考纲界定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其实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关于模块一渗透作用的教学,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教学活动。围绕渗透作用的原理,可引导探究:利用渗透作用的原理,讨论不同渗透系统中平衡建立时是否一定存在浓度相等;探讨半透膜的面积与渗透作用的关系;测定某植物组织细胞液的浓度的方法;判断某盐碱地适合种植的植物类型。利用以上问题的探讨,加强了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再如,关于生物选修三模块中关于生物工程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以生物工程操作技术为主线,围绕技术让学生分析思考其科学原理,探讨其社会应用,这样不仅能很好地体现当前教学改革中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注,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相关内容的方法与途径,还能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对于培养应试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二、教学方法中的注重过程体验和有效结果评价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传统讲解法虽然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差别,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不同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特别是在高三备考教学中依然固执的要求过程体验,甚至有人提出老师讲述超过15分钟就不是一节好课等显然就做不到针对教学目的的有效性。针对高三教学的特点,我觉得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结果反馈,同时考虑教学过程的丰富,在高三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的学习是绝对做不到的。要提高高三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如,对于伴性遗传的难点复习教学,我们可以先做核心知识方法的讲解,再给出生活中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总结规律。

  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

  三、教学手段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

  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细胞分裂等微观世界的生命活动,基因工程、克隆等生物技术,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可使这些技术变得直观明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向常规化。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就放弃了传统教学手段。

  对于一些公开课、评优课来讲,多媒体的使用有些已走向了极致,动画、色彩、声音等等,能用的都用上了。我觉得这样的课是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只具有展示的功能,带有做秀的成分,或只适合于少数课例,普遍的应用教师难以投入巨大的制作时间与精力成本。许多PPT课件常常只是替代板书与挂图,而且既定的程序限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发挥,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设计不一致时,教师就必须强行将学生拉回到既定设计中来,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鲜活的课堂教学也就因此变得机械刻板,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无从谈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就难以得到落实了。例如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我们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那么学生的实验就成了照方抓药,学生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觉得在与把握时机和分寸,该用的时候用,不需要时坚决不用。在传统方法中把多媒体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利用它的优势来增大容量,展示材料,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理论的问题过程化。课堂教学的本质还是在于老师和学生思维、语言上的交流,老师富有魅力的讲解和板书是其他方式永远无法替代的。只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有效教学服务。

  李继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