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梦”意象呈现的末世情结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梦”,末世情怀,蒋春霖,《水云楼词》
  • 发布时间:2014-10-31 08:33

  【摘要】 《水云楼词》的作者蒋春霖生活在清末这个特殊的年代,他的词作反映了晚清末年这个干戈扰攘的时代特点,传达了末世文人们普遍的失落感及迷茫的心绪,具有“词史”之价值。“人生如梦”的漂泊浮沉感尤为深刻,《水云楼词》中“梦”字出现了81 次。因此,本文将以《水云楼词》为例并与其它末世词作进行对比,通过词中“梦”、末世情怀与“梦”的渊源、《水云楼词》中的“梦”所体现的末世情怀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梦”意象呈现的末世情怀。

  【关键词】“梦”; 末世情怀; 蒋春霖; 《水云楼词》

  ——以蒋春霖《水云楼词》为例

  在晚清干戈纷扰的时代里,蒋春霖的词反映了文人普遍的失落感及迷茫心绪,充溢着苍凉、凄清、迷茫、哀怨的末世情调,“人生如梦”的漂泊浮沉感显得尤为深刻。《水云楼词》中“梦”字出现了81次,通过对这81个“梦”字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梦”意象在文中出现时,传达了三个方面的情感。不论是沉迷情感的欢乐和痛苦以派遣内心的抑郁,还是留恋旧日温情以逃避对山河破碎的无奈,思念家国的深情,都很妥帖的运用“梦”的意象予以呈现,不乏匠心独运之句,传达出乱世时期文人普遍的末世情结,一种想要逃避现实留恋梦境的独特情感。

  “梦”意象之所以能够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特有的美学特征关系密切。

  (一)“梦”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性

  意象译自英语Imagery,在英语中Imagery有“某一个不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心理图画”的含义。[1](P9-10)也就是说,如果当时有一条蛇在你面前,你感受到了,那就叫“知觉”,如果面前没有蛇,而我的心里想想出了一条蛇,就是Imagery了。

  Imagery可分两种,一种是外界事物的图解,比如一个小孩没有见过蛇,问我蛇是什么样子,我在头脑中想象出一条蛇的形象,而想象出的形象还有另一种是有象征意义的,比如你在梦中梦见一条蛇,那这条蛇的意义往往不止代表蛇这种动物,也许它代表小人,也有可能代表男性欲望,而有这种象征性的直觉称为意象更为合适。根据这一理论,梦中的形象确实可以称为是意象。[1](P15-16)

  从意象史的角度看,梦意象是一种可生成信息的信息,它首先可为创作主体提供纷繁多彩的意象材料,这些意象可超时空之隔,越死生之限,随意不拘地寄寓人的真挚深沉的情感,多方面地吐露其理想愿望。其次,梦意象可以发挥其独到的特长,将仙凡、人世与天堂冥界、文学与宗教意识勾通,从而构筑一个如幻如烟如飞花细雨的意境氛围,梦思的无序化与不确定性,给作品带来了更多迷离朦胧的含蓄之美。也正是由于梦意象在多种体裁、多种题材作品中的活跃,古典文学带有重视表现、重言情咏志与兴寄象征的理想化民族特征。同时,许多神话、民俗等相关领域的文学因子及叙事文学中的精彩典故,也通过梦意象的浓缩折射,汇入到抒情文学的大系统中,给中国文学增加了丰富的、具有人性真情的诸多质素。

  弗洛伊德认为,释梦就意味着寻求一种隐匿的意义。对于梦的来源,他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它也许在白天即受到激动,不过却因为外在的理由无法满足,因此把一个被承认但却未满足的意愿留给晚上入梦。二是它也许源于白天,但却遭受排斥,因此留给夜间的是一个不满足而且被潜抑的愿望。三是也许和白天全然无关,它是一些受到潜抑,并且只有在夜间才活动的愿望。第一种愿望起于潜意识;第二种愿望从意识中被赶到潜意识去;第三种愿望冲动无法突破潜意识的系统。在这三种来源之外,他强调“要加上第四个愿望的起源,就是晚间随时产生的愿望冲动(比如口渴或性的需求等)”。[2](P3-6)

  借助于“梦”意象传达末世情结,蒋春霖先生之前就有很多例子,最为典型的有南唐后主李煜。在读李煜词的过程中发现其现存的30余首词中,有梦意象的词有19处之多,其中两首词中竟然连用两个“梦”字(《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和《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可以说梦意象在其众多的意象中尤为突出。一般研究李煜词都会依据他亡国前后不同的风格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前期大都题材狭窄,未脱花间词及宫廷词的窠臼,多写宴乐之乐与男女之情。中期由写宫廷生活转向写内心浮躁不安的情绪,给人以忧愁凄凉之感。后期写亡国之哀,“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最能代表其词的风格。不论是前期的欢乐,中期的凄清还是后期的沉着郁结,梦意象一直贯穿始终。但是由于李煜独特的经历,在他词中梦意象也因时期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二)“梦”意象的形式美学特征

  梦意象的形式美学特征是一个逐渐发展、逐渐彰显的过程。对于一个完美的梦意象而言,仅仅具有深刻的梦境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独特的形式美学特征同样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梦意象的形式美学特征是梦意象带给读者们的第一印象和最直接体验,因此作家们有充分的理由和足够的动力给予梦意象的形式美学特征以足够的重视。而对自然之梦属性特征的借用、恰当的梦意象结构的采用、以及浓郁的梦境气息的渲染等方式就是落实这种重视最为常见的几种手段,也是梦意象的形式美学特征最为重要的释放途径。

  在形式美学特征方面,梦意象最为突出的特征有凝缩的时间、结构的多样化以及拟实的氛围等。这些形式美学特征为梦意象塑造了一个绚丽离奇、亦真亦幻的审美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梦意象独特的审美感染力和神奇的美学功能才有了释放的空间。梦,是人心理中潜意识活动的表现。梦境是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内容的非有序化、形象与变形的反映。梦意象描写,是揭示人内心世界浓缩外界信息的独到的艺术手段。毋须讳言,梦意象是零乱而庞杂的,但由于其共同地表现出含有诸多思想观念、情绪心态、民俗审美的因子与基素,集注了古人对神秘主义思想与艺术表现上的体验认识,也就值得我们从宏观角度予以史的清理,以看清一种心理现象是如何转化、凝结为文学意象及表现手法的。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詹安泰.李煜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刘丽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