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素质教育思想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减负提质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减负提质
  • 发布时间:2014-10-31 13:53

  【摘要】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实施新课程时,要深入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减负提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文章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着重探讨在素质教育思想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到减负提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减负提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的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性,如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教育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语文教学减负提质的策略

  “减负”,主要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要减负提升,必先转变教学观念。

  1、要更新课堂教学理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要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大量学生是留守孩子,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不足的或是缺乏的,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抓住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精心备好每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让课堂变得有趣起来,让学生乐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到紧抓课文的重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毎堂课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空间,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保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堂堂有训练,但训练的题不在多而在精。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第三,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要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其次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的学习手段,语文课堂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第三是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任何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这样学生语文能力自然不断提高。

  4、弹性作业设计,提高训练效果。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作业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分量适宜、难度适度;作业形式要多样,具有多选性;作业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作业反馈要清晰,及时。

  作业设计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层次,采取弹性设计。要做到精选、精练、精批、精评;有发必做、有做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通过作业的弹性设计,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训练的效果。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重点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思想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是高度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语文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学“减负提质”出发点,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深入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努力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轻松愉快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资料:

  1、《教育理论基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月第4版第18页、42页、43页、424页、425页。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19页、20页。

  葛德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