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资源建设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职生,信息能力,资源建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30 16:17
【摘要】当前数字化的生存环境使得信息素养成为人们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同时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前提条件。高职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现在是信息的接受者,将来是信息的利用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因此加强高职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相关资源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生 信息能力 资源建设
一、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意义
信息素养的概念始于1974年,自美同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从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3个方面阐述信息素养理念以来,后历经众多学者与机构的研究与探索,信息素养的内涵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其总结报告中进一步从4方面将信息素养界定为:需要信息时具有确认信息、寻找信息、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引入我国以后,国内学者也纷纷对其进行解释,而其中被引用最为广泛的是南国农先生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他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4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又有专家将信息能力与信息意识合并称为信息能力,在这样的分类之下,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二、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它不同于普通高校,它是以培养社会实际应用型人才为基础的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也突出地反映了这个特点,它是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出发点的,理论课程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掌握这门课程。同时完成高职生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成了高职生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载体。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山东省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必须通过省统一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全省统称“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多数院校都将计算机等级证书(文科为计算机一级,理工科为计算机二级)与学位证书挂钩,若在毕业前还不能拿到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就拿不到。
学位证书,高职院校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由此可见学校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和此课程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而目前此课程的实施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内容的更新问题,等级考试的问题,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培养问题等,所以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来进行一些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一个科学的定位,明确计算机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计算机文化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其次,要对目前计算机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其原则是社会对高职人才的现实能力需要。最后,要对计算机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在高职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实施进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的有序有效改革,确保使设计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实处。
通过综合实践研究,将构建起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网络指导咨询、教学与机房管理的高职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模式,构建开放式计算机基础体系,有效地开展高职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三、信息素养教学与教学资源建设
建立全院统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网站,增加面向全院开放的教学资源比重,进一步加大灵活性,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学习创造条件。建设智能型机房管理系统,加强实验指导和监督,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保证教学效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性软件不断涌现,基于对社会性软件的特性以及当前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在运用社会性软件来提升课程资源的质量与效益过程中,社会性软件种类繁多,且每一项软件都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和应用,若要想将其都运用到同一网络课程资源构建之中,其复杂性较为突出。因此,我们考虑到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资源建设中重点实现基于互联网络课程资源实施网上异步交互和同步交互,实现在课程学习中,师生、生生多线式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异质性的学生个体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并在动态、发展的课程中开展师生和生生间多维的、平等的对话协商,共同创造开放性、生成性的学习资源。从而建立了淄博职业学院网络学习平台,很好的解决了计算机基础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
网络教育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变革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利用网络环境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在数字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交互等技术的支撑下,在教学新理念的渗透中,可以构建出理想的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和人文氛围。网络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推动了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开放性、交互性、非线性成为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也使其成为了能够实现终身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等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职业素质教育观强调个性发展,主张张扬个性,潜能开发,因此注重对学习者进行自主个别化的教育。以职业需求为主线,计算机信息素养与能力为基础,建立基于“任务贯穿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高职《计算机信息素养与能力》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教材、教学方案设计、电子教案、课件、题库、视频等素材。网络教育为其构建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网络中的模块化,单元化等技术实现了课程教材个别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多媒体课件以支架、教练、随机进入等各种模式来辅助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动态网页、超文本等技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广泛选取信息,决定学习路径,选择认知环境。另外,学生利用智能评价系统还可以进行自检自测,进行有效的自我发展评价,从而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自我驱动,自我主导,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之,网络的技术环境,允许学习者自定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和进度,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2]王淑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J]《经济师》2011年第9期
[3]葛苑菲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相关问题探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03
作者简介:谭宁,教授,淄博职业学院
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