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操作,动手,思维
  • 发布时间:2014-10-31 16:25

  ——通过实践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将操作实践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为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活动,一是需要师生课前作充分准备,比如一些教具和学具的提前准备与制作。二是在课堂上操作活动会占有大量时间,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三是对于大班额,组织学生有一定困难。因此,大多数教师并未真正重视和挖掘这一好的教学资源。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将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总结如下: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奥秘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人们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的精神力量。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起学习兴趣,使他们思维活跃,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一堂公开课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准备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课堂上教师要求同学们固定其中一个小球,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了两个点,一条线,一个点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点运动形成了一个圆。还有的学生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之间的距离不变。等

  在教学圆的特征时,教师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对折、展开,反复几次。学生乐此不疲。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对折后的圆纸片,提醒学生可以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有的学生发现能折出无数条直径,长度相等。并且都相交于圆正中一点;有的发现有无数条半径,长度相等;有的学生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得出的全新发现。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引发学生探究新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增强数学教学的生活性、趣味性、直观性,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动手中思维,思维中动手,深入探究、创新,将生活经验数学化。

  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在直观形象的认识了表面积的含义后,我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算出自己手中圆柱形茶叶罐的表面积。这时我发现学生拿起尺子、铅笔测量茶叶罐的底面半径,意在求底面的面积。但在计算侧面积时,他们发现这是一个曲面而无法下手。思考片刻后,有的同学干脆在本子上撕下一张纸裹在茶叶罐的侧面、有些同学将茶叶罐侧面的包装纸取下来。总之,他们各显身手,都算出了自己手中茶叶罐的表面积。这时,我让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求侧面积的方法,相互交流。从分析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法,悟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动手操作,能突破知识的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数学本身是反应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枯燥。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把难理解的想不出的抽象知识化为看得见的表象来解决问题。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知识理解更深刻。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出现这样一道题:把一个底面周长为31.4分米的圆锥形木料沿底面直径剖开,表面积增加30平方分米,圆锥体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是有大多数学生想象不到沿底面直径剖开是一个怎样的面。还是有一个同学匆匆拿出自己的橡皮泥做了一个圆锥沿底面直径剖开,其他同学也马上动起手来。片刻功夫,他们兴奋的叫喊增加的面是两个三角形,三角形的底就是圆锥的底面直径,三角形的高就是圆锥的高。看清了这些关系,剩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确实动手操作已经成了解决数学难题的一种策略。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动手操作这一教学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杨红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