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的文学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张爱玲,文学史,影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30 16:10
【摘要】张爱玲的文学史不仅有着极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同时也重视理性与感性的相结合。直到五四以后,文学史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变化,感性本体开始日益被排挤,但是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却更加重视感性本体的部分,大量采用反浪漫、反传奇的手法来挖掘人类最为真实的感性内核,她用自己的文学方式来发扬中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影响
系统上的缺陷。张爱玲生于乱世,亲身经历着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的领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在其作品中这种感情也表达的较为明显,同时她也更加的重视人性温暖的宣扬。她曾有一句较为经典的名句“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表述的就是她渴望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之中寻找到一份最为温暖、最为感性的人性,这种情感的表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稀缺的精神。
一、张爱玲文学史对人性系统的影响
人性系统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人的发现表现为两种,其一是“从动物”进化的,其二是从动物“进化”的。前者更多强调的是人的本性欲望和需求,例如在《沉沦》中,“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为了追求爱情,可以抛下所谓的知识和名誉,如此一种对感性需求的追寻成了当时文学人性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后者强调的是对理性的追求,对于个人而言,是自由意志的树立;对于伦理上而言,是对旧礼数的更正,完整的阐述了现代文学人性系统的内涵,但是这种理念在宣扬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束缚。例《沉沦》中,“他”不仅仅是对于自身爱情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封建礼数的叛逆,这样就出现了感性本性与理性本性之间的异化。
二、张爱玲文学史对人性系统的重新构建
张爱玲文学史中的对于人性系统的构建灵感主要源于生活,对于人性冷暖的描述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的内容。例如她将晚班的公交视作晚归的孩子,将青菜看做生的颜色,同时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属于小资产阶级。如此种种的描述都深刻而又直白的体现出了战争年代人物特性的主要内涵。当然,张爱玲也有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对于人性束缚与压抑的部分,她出身于一个日益没落的大家族,正如她描述的家庭生活一样“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没落家族日常生活的批判,否定和厌恶这些家族所谓的精致化生活。由此可见,张爱玲更多的是寻找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来阐述一些感性化的经验,同时也批判庸常生活给人生活带来的压力,二者相互补充,完整了张爱玲对于人性特征的表述。其所阐述的人性是摆脱了文明压抑的生命的展现,不仅在柳原的话语中有所体现,同时在给霓喜的辩护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霓喜喜爱单纯的生活,但是也不得不伸手努力去抓住物质,这正是“有着泼辣的生命力”的体现,这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压抑。所以张爱玲认为人类未来的希望应该更多的放在黑种人以及女人智商,因为她认为黑人“天真未凿,精力未耗”,而女人始终是处于教化之外,他们更加的单纯。当然,这一结论并非张爱玲首次提出,曾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他对遥远的湘西世界的憧憬。张爱玲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的结论是来源于战争这个乱世之中,比其他作家的感悟都要来的早,更超前的看到了人类生存的荒诞背景。
三、现代文学人性系统的延续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系统的描述加入了更多新的元素。一方面,对于感性经验的描述,填充了已被理性人性所占据的现代文学。虽然她有些许的生不逢时,但是正如她自己所描述的一样,在一个大破坏的时代里,任何毁灭都有可能到来,所以人们会显得更加的敏感,感觉生活中的一切都似乎不对劲。正是在如此一个迷茫的背景之下,张爱玲觉得人就应该活在当下,抓住现在,想要就去做。因为她认为“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时代是仓促的,起起伏伏,都将成为过去。如此一来,张爱玲笔下的感性经验更加具备了特有的价值,她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将感性经验倾泄于文笔之中,给中国的现代文学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一方面,增加了现代文学中女性的话语权,庐隐、冯沉君虽然较为有效的表现除了女性作家的风采,但是更多时候,这些女性作者更多的是坚持着启蒙理性的人性观念。但是在张爱玲与苏青身上开始反抗着男权色彩较为浓厚的理性人性,她们批判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历史,也不相信人类的个性解放,而是从更加感性的角度来评价历史,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的感性所构成的。她曾写道“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她更愿意相信人类安稳和谐的一面,通过对各种生活细节的描述来表现人类朴素的特性。
结束语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给自己做出了的辩解,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所坚信的人性观,另外在胡兰成的《论张爱玲》等文章中也有一定的体现,他将张爱玲称之为伟大的寻求者,并且与鲁迅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鲁迅更多的是对政治的尖锐批判与谴责,但是张爱玲的描述中并未过多的批判,而是让文学从政治中回归了正轨,她追求人类安稳、自由的生活。虽然其文学地位与鲁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张爱玲对于人性的探索以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当然张爱玲还有更多精彩的观念和思想值得后续继续挖掘。
参考文献:
[1]贺仲明.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构建中的外在因素影响——以丁玲等文学史评价为中心[J].理论学刊,2013,08:117-121.
[2]彭莹.个性张爱玲的另类生活——浅谈家庭文化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J].中国文房四宝,2013,04:92.
[3]陈国和.流亡者的历史见证与自我救赎——关于张爱玲的土改书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96-102.
[4]高传华.也谈“韵高而才短”——以张爱玲、奥斯汀、沈从文为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01:35-44.
李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