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诗村的千古人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诗,使作为江南古村的杏花村名传千古。

  诗人笔下的杏花村,位于池州(原贵池县)西南。据《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杏花村北依钵顶山、湖山、虎山,东接齐山,南望方罗山,西有耀龙山;长江、白沙湖、落南湖、秋浦河环列四周,白洋河穿村而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据研究,杏花村形成于汉晋或更早,元明最盛时方圆十数里。历经战乱与动荡,杏花村容貌早失,盛景业已不在。然而,从残缺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遗存里,依然能让人读出古杏花村的兴衰。

  杏花村自古植杏。相传盛时这里有杏林百余亩,老杏万余株,漫山遍野,连绵十余里,绚烂迷观,堪称盛景。据《安徽风物志》记载,春来杏花竞放,艳如锦云。村里村外,杏树有的三五相间,有的百株成林;微风吹过,几里之外,清香扑鼻;杏林之下,落花如雪。清明前后,杏花盛开,小雨霏霏,朋友三五相约,全家几代同行,主人奴仆相伴,人头攒动,男女老少争相观赏,盛况空前。

  杏花村是“千载诗人地”。池州地处吴头楚尾,北濒大江,南连九华,山川秀美,风景如画。景因诗文名,迹以人物重。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访古探幽、饮酒赋诗,而自杜牧后,晚唐杜荀鹤、罗隐,宋梅尧臣、黄庭坚、朱熹和清吴襄、袁枚等名家,在杏花村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尤其是杜公的千古绝唱《清明》诗,对杏花村名扬九州产生了很大影响。《杏花村志》卷之五至八中,就收有自杜牧之后至康熙年间的数百人诗作。2002年出版的《千古杏花村》书中,共收有317位古代文人所作的诗词歌赋共798首(篇),其中标题点明“杏花村”的就有234首(篇),杏花村谓之“天下第一诗村”名副其实。

  杏花村是聚人之地。与池州有关的名人,最早的要数南北朝时梁国太子、文学家萧统。天监年间,石城县(今贵池区)大旱,萧统曾来赈灾,池人视为保护神。他去世后,当地人为其建衣冠冢、昭明庙、文选楼,还将牯牛石改为“昭明钓台”。最有影响的,当属曾任池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的唐代诗人杜牧。其他名人如韩当、黄盖、包拯都曾任过池州地方官。除去陶渊明、李白、苏东坡、司马光、王安石等文学巨匠游历于斯、吟哦于斯,后世的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画坛巨擘也挥毫于斯、泼墨于斯。而且,生长在池州的名人也为数不少。吴侬软语、三楚情思、中原雄风在这里融汇流转,孕育了一代代池州俊才名流--杜荀鹤、伍乔、丁绍轼、吴应箕、郎遂等,是杰出的代表。杏花村也是因这些名人推波助澜驰名海内外。

  杏花村美景如画。齐山遍山岩、洞、石壑、泉、峡,密集丛生,形成幽深奇特,琳琅纷繁的岩溶景观;三台山松林葱郁,翠竹森森,夕阳辉照,三峰染彩;平天湖、杜湖碧波浩淼、水如白练。自杜牧题诗出名后,游客如潮水般涌来,景观如雨后春笋般剧增,大尹李歧阳题写的“杜刺史行春处”六字碑;明郡丞张邦教所建,太守顾元镜重修的六角杏花亭;清知府李晖建造的杜公祠,杏花村坊、秋浦亭、陆舫、湖山别业、杜坞草堂、乾明寺、回澜庵、净林、也罢了庵、宋贡院等也相继问世,以杏花村为中心的十二著名景点逐步形成,至清代清康熙年间,已有名胜15处、建置35处、古迹25处。杏花村已形成了方圆十余里古色古香、景色如画、蜚声四海的名胜古迹风景区。

  花、酒、诗、人、景,看似平常元素,但在杏花村集聚、融合后,互为依存,互相促进,构成了一幅色彩靓丽、和谐自然的水墨丹青,促就了这个江南小村名满四海,繁荣千年。

  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