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文章综述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民族音乐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9 13:13
——以《中国音乐》2010年发表的文章为例
摘要:九大音乐学院学报中关于民族音乐学文章的研究在数量上当属《中国音乐》最多,本文对《中国音乐》2010年发表的关于民族音乐学研究方面的文章(47篇)进行整理且予以综述,首先以时间的顺序做大的宏观分类和描述,然后再根据文章的类型做更细一步的分门别类,并对部分文章作简要概述和评价。
关键字:中国音乐;民族音乐学;综述
一、《中国音乐》2010年度期刊
2010年度《中国音乐》发表民族音乐学方面的文章共47篇,现分期将其罗列如下,并对每期文章进行分门别类,并作简要评述。
1.《中国音乐》2010年01期
《中国音乐》2010年01期关于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文章有12篇,其中学术会议记录或综述的4篇,分别是张天彤的《“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如期召开》、《立足传统创造未来-“200北京传统音乐节”总结座谈会综述》和祝薇的《“新中国60年音乐事业发展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这样的会议记录式的综述,向我们展示了全国音乐学专家的研究成果,赋予会议以特别的意义。另外焦一梅记录整理的《张锡禄谈白族传统音乐文化》记录了乔建中和张锡禄的谈话内容,学生把此也归于会议记录或综述一类。
其中对音乐学著作评述的有两篇,韩冰《从<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和“集成”相关卷册中看赫哲族音乐的搜集整理与记录》和徐天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版本考》。
剩下的6篇笔者将其归于地方音乐个案研究,刘雪英的《赫哲族“伊玛堪”的生存现状》史琳的《江苏太湖宣卷的文化渊源和艺术特征》施咏的《梅庵琴派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赵雷《民间原生态说唱音乐-苍南渔鼓》、姜华敏的《浦江祭祖活动中的板凳龙仪式音乐研究》陈培刚的《音声背后的风景-江苏邵伯锣鼓小牌子文化意蕴考察》。6篇文章中涉及器乐音乐2篇、说唱音乐2篇、仪式音乐1篇,佛教音乐1篇。
2.《中国音乐》2010年02期
本期涉及民族音乐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共24篇,其中关于曲牌音乐研究的有3篇,分别是王珣的《曲牌音乐考释研究的新成果-<中国曲牌考>述评》、谢建平《‘曹谱’<钧天妙乐>索隐-苏南道家吹打曲牌探源之二》和于林青的《曲牌音乐学习笔记之四(补遗篇)》,而同时王珣的文章更是一篇对《中国曲牌考》的述评。
对民族音乐保护发展提出建设意见的文章涉及到3篇,即唐朴林的《“乐改”何从》、耿红梅的《关于建设<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的探讨》和孙云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主体的能力探究》,他们从乐改、资源库、非遗的方面各自阐述对民族音乐前景的发展建议,具有前瞻性。
本期有3篇涉及对戏曲音乐的研究,它们分别是张文华《辰州傩戏特征初探》、何小全的《绍剧[二凡]中的“海底翻”长腔》和任秀梅《新疆兵团农八师豫剧音乐创新研究》。
其中乐器方面的研究有傅暮蓉的《琴歌的传承与发展》、胡斌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琴人文化身份探析》和周菁葆的《丝绸之路上的扬琴源流考》,3篇文章涉及到古琴和扬琴两件乐器。
这期中有6篇文章是关于两个事物之间联系的探究,有谢万章的《<纳瓦木卡姆>唱词阿鲁孜格律对旋律节奏的影响》、罗涛的《浅谈松阳高腔唱腔词格与唱腔音乐的关系》、金士友《满族萨满音乐与东北二人转的渊源关系》、盛秧的《姜蘷的<大乐议>与南宋音乐文化》、周强的《从复排<小二黑结婚>探民族歌剧演员的音色个性》和董华的《从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配乐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剩下来的5篇文章是地域性的音乐个案调查研究,有张天彤《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调查与研究报告》、米瑞玲《衡阳“劳动号子”的分类及其艺术特色》、李开沛的《土家族打溜子的传承与变迁研究》、李华平的《忻州王要村葬礼仪式中的道教音乐》、汪瑶《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考察记》。只有这些地域性音乐研究的一砖一瓦,才能构建中国区域音乐研究大厦,同时做好区域音乐研究才能完善我们中国民族音乐-乔建中(语)。
3.中国音乐2010年03期
本期关于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文章有28篇。曲牌音乐研究1篇:谢建平的《“曹谱”<钧天妙乐>索隐-苏南道家吹打曲牌探源之二》。
关于民歌的研究有4篇,他们分别是黄凌飞《红河南岸地区哈尼族栽秧歌的文化解读》、李闽《湖南民歌中的地域性差异成因》、张利珍《闽粤赣客家山歌音乐特征之比较》和冯智全的《苏州民歌<孟姜女>在“吴歌”中的流变》。同时写民歌,却同时从文化解读、地域差异、音乐特征与流变的不同角度出发。
对于民间器乐的研究涉及7篇,包括唢呐、古琴、扬琴、伽倻琴等乐器。文章如下:崔长勇《“平派”铜杆唢呐调性转变的时代境遇》、李秀莲《传统乐器改革得失探微-以朝鲜族乐器伽倻琴为例》、刘娴丽《对重庆綦江永城汉族民间吹打乐的省略_与思考-记刘道荣乐班的传承与革新》、陈博《论潮州音乐的低音乐器》陈栋《论广西文场与扬琴之间的艺术姻缘》、刘小琴《四川宣汉县薅草锣鼓初探》和王珣《徜徉于美与乐之间-刘承华著<中国音乐的神韵><古琴艺术论>等读后感》,其中王珣的文章更是一篇读后感。
戏曲音乐的5篇,分别是杨洪冰的《古老声腔艺术的表意性空间-陕西老腔戏剧艺术的个性特点》、张艺的《靖西南路壮剧的唱腔音乐特点》、尹建军《浅析上河阳戏音乐的构成及唱腔特点》、冯芸的《苏州的昆曲传承:昆曲曲社的历史变迁》和邹林波《探究地方曲艺“祁阳小调”》。
探讨二者联系如有蒲亨建《“乱云飞”中二黄主腔与柯湘主题之关系再研究》,考源的有薛雷的《“拉魂腔”渊源及形成考辨》、乔志亮《平遥弦子书源与流》两篇。
民间乐舞研究3篇:王华《纳西族民间乐舞“勒巴蹉”再探源》、肖罡《土家族民间歌舞祈佑功能研究》、张小梅《壮族民间舞的保护与传承--以广西艺术学院壮族民间舞传承的探索为案例研究》,同时王华的文章也同属于考源类文章。
有两篇属于音乐分析类,分别是芝达林《蒲剧音乐调式研究》吴慧娟《三一教仪式中的音声分析》,这些音乐本体性的音乐分析在期刊中很少见,我们应鼓励去多做我们民间音乐的本体分析,构建我们民族音乐的曲式和和声体系的大厦。
另外李强的地方音乐描述《南方二人转-麻阳苗族花灯》和崔斌《中国塔塔尔族音乐研究之回顾与理论思考》和说唱音乐“同里宣卷”的研究:刘燕《同里宣卷开放性探微》。
4.《中国音乐》2010年04期
本期关于民族音乐学方面的研究有19篇。其中民歌部分的研究有4篇:史小玲《“出走”与“留驻”-在山西民歌“走西口”和“开花调”的背后》、徐寒梅《黑衣壮山歌唱腔析论》、王跃萍《江苏徐州原生态民歌的音乐研究》和耿生廉《我国汉族民歌历史简述》,其中耿生廉的文章更贴近于音乐史类型。
乐器类的研究文章有5篇:田联韬《芦笙是什么-评杨方刚<芦笙乐谭>》此文章也是一篇书评。杨子江《论笙乐器“和”的美学意味》文章更是倾向美学观点。赵艳方《置身于两种文化“传统”中的中国扬琴》还有桑海波的《中国民族器乐的“和色”特征》。高敏《苗、瑶、黎族口弦调查及其与Jew_sHarp的比较研究》对国内外两种口弦乐器进行了比较研究。
戏曲音乐两篇:黄强《京剧老生、花脸唱声长时平均谱特征初探》、李爱真《徐州琴书音乐唱腔结构研究》均是对戏曲演唱方面的研究。
有4篇书评:盛秧《复兴之路古树新花-评析<秦筝文谱>与陕西筝派》、何光渝《贵州民族音乐的文化探索-读<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丛书随感》、龚妮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解读的新尝试-评大型丛书<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冯光钰《现代视野中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研究-<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读后》。
另外本期仪式音乐研究1篇:赵书峰《瑶族“还家愿”仪式及其音乐的互文性研究-以湖南蓝山县汇源瑶族乡湘蓝村大团沅组“还家愿”仪式音乐为例》,采风日记一篇:刘诚:《天路.天境.天籁-西藏采风手记》。
参考文献:
[1]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音乐研究[J]2011年5月第3期
[2]孟凡玉《关于区域音乐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 2012年第2期
[3]杜亚雄的《民族音乐学家,请你也将目光投向城市》中国音乐[J] 2011年第1期
[4]李晓哲、蔡际洲《西方计算民族音乐学的新发展》中国音乐》[J] 2011年第3期
[5]田耀农《中国雅乐兴衰与复建的思考》音乐研究[J] 2013年04期
张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