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的形势及措施

  摘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协调联动,全面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应用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不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防治结合;措施意义

  一、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及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广义上的地质灾害种类较多,最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我国幅员辽阔,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数目惊人,据统计,从1996年到2010年的15年中,平均每年因地质灾害死亡或失踪1090人,年均经济损失约100多亿元。2010年,全国因地质灾害死亡2246人、失踪669人、受伤534人。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的特点,预报防范难度大,社会危害严重。目前我国的防灾工作形势严峻,表现在:第一、我国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据预测,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引发局部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恶劣天气增多,强降雨过程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未来数年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第二、不合理的人工开采和工程活动严重破坏地质构造,导致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开山劈路、挖坡造房等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仍持增长态势。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和油气造成的地面沉陷和地裂缝居多不下,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在矿区和矿业城市普遍存在。第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诸多问题亟待解决。①地质灾害数据资料不能及时更新,防治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详实资料。②地质灾害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试点建设滞后,大部分地区还是较低水平的群测群防。③地质灾害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账多,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不到位。④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队伍人员少、素质低。第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过量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资源,导致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繁,对基础设施的危害日益增大。近几年,一些城市不断出现地面塌陷,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地面塌陷、地面下陷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也给铁路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据报道,大中型水库蓄水量达到最高水位时容易产生滑坡和塌岸,每年水库水位周期性升降导致的地质灾害,一直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世界性难题,我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第五、科学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水平,严重滞后,技术水平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支撑明显不足。一些山区的重大地质灾害的形成运动过程极为复杂,地质安全隐患探测系统、破坏模式和风险判别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理论尚不成熟,更谈不上体系建设。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主要有: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成立抗震救灾、防汛抗旱等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图片资料、讲座、宣传栏、科普画廊等文化宣传阵地,深入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提高以此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严格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制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备足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积极开展应急演练,着重提升遇灾避险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确保灾情发生后能第一时间掌握灾情数据,做到信息畅通。并严格按照分工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4、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检测预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防范。对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群防群测网络体系,加强动态监测与管理,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高峰期值班、巡查、日报制度,保证24小时信息畅通。

  5、加大避让搬迁力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避让措施又可分为一下两种:一是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易发地,采取雨天临时搬迁避让的方法,建立防灾预案,编制安全转移方案,避让时应依据就近原则,把可能受到灾害威胁的群众,及时转移安全地点。二是搬迁避让措施。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较高,超过搬迁费用,采用搬迁避让措施,做好受灾地区群众的移民搬迁工作。

  6、多错并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工程防治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防治措施,这种方法适用于:建筑物切坡造成的局部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根据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必要的工程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技术是指种草护坡、植树造林及合理耕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它应用范围广泛、节省投资,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这种防治措施持续时间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到效益。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的不同,发生泥石、地面塌陷及水土流失等灾害宜采用育林封山、退耕还林等防治方法,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结束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协调联动,全面参与。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防治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保障地质环境脆弱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和改善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保障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2]苏涛《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J].决策管理专家论坛,2009

  [3]周涛发,岳书仓《城市地质环境及其评价与保护》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7

  [4]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王春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