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袁世凯,科举制度,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9 08:47
摘要:科举制度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能满足当时封建统治需要的官僚人才选拔制度。但是,无可辩驳的是,科举制度在清末已经满足不了新式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促进清末新式教育发展,袁世凯开始主张废除科举制,并且为此做出一定的贡献。科举制的废除也对后来的教育形式、人才选拔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袁世凯;清末;科举制;教育
关于袁世凯的综合评价早已形成,但就事论事,袁世凯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废除科举制的努力对中国社会以及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前人对袁世凯废除科举制的研究颇多,这些学者从许多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如邓亦武的《袁世凯的教育理念及政策》(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分析了袁世凯当选为临时总统后形成的鼓励义务教育、社会教育、采用现代学制体系等符合客观实际的教育理念;张华腾的《袁世凯与千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安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分析了清末科举制废除前的维新派的教育改革及袁世凯在其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废除科举所做努力,并简短分析了科举制废除的影响。这些著作,或从袁世凯废除科举制,或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角度进行研究,但是对于袁世凯对科举制废除所做努力及废除后的影响却缺少系统研究,所以就袁世凯及科举制的废除做一个较为系统的综合论述很有必要。
一、清末科举制的发展状况
清末,中国社会主要存在三种思潮:一是经世致用思潮,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时人开始质疑传统的科举制。二是洋务思潮,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运动渐兴,洋务派开办洋务以实现“自强”和“求富”。洋务派“把近代科技知识引入课堂,动摇了科举制度,改变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培养出一批近代的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新式人才,开辟了一条与传统的科举取士不同的选拔人才的新的道路,丰富了教育内容,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科举制度地位逐渐衰落”。[1]三是维新变法思潮,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国民的“救亡图存”的意识更加强烈,康有为等掀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并对八股文及科举制度进行鞭挞。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为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末,其考试内容保守且脱离实际,形式僵化,再加上科场舞弊等诸多问题,使得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且科举制度对新式学堂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如争夺生源,办学经费等。面对“西学东渐”大潮,再加上国内有识之士的呼吁,国民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求废除科举制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情况,科举制度在清末面临着被废除的命运。袁世凯也积极转变思想,开始极力主张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
二、袁世凯与科举制的废除
1.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思想基础
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清咸丰九年阴历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生于河南省项城县。因其为项城人,故以后人称之为袁项城。[2]袁世凯出生于地主官僚家庭,家人对他的成才及以后的仕途道路给予了厚望。然而他却不喜读书,在经历了两次科考失败之后对科举制产生了憎恶之情,决心弃笔从戎。他曾言到“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3]。
袁世凯十年的外交经历使他了解了各国的情况及世界发展趋势,再加上清末社会上先进思潮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也使他认识到了大清各方面的落后与腐败。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充满了爱国救国的呼声,中华民族逐渐觉醒。袁世凯在清末社会特定环境下,清楚的意识到“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强调人才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清末科举制是不能满足国家对于人才的渴望与需求。于是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才理论,通过实现自己的教育主张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袁世凯认为教育及人才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安危。他主张向西方学习,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主张推广新式学堂,规划学堂管理及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引进和推广科学技术等等。他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对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科举制度极力主张废除,并积极倡导创办新式学堂,推广新式教育,他认为“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原于学校”。[4]在推广新式学堂过程中,袁世凯还提出了“崇实学、增实科”[5]的主张并极力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袁世凯还主张派官绅及学员出洋游历学习以增长见识,而且还聘请外国顾问和教习进行讲学。并注重对师资的管理,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同时进行女子教育等。除了这些,袁世凯在“启民智”的全民教育思想影响下,提出了发展义务教育及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主张。他把完成初等教育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把民众作为国家教育的主体,并鼓励发展社会教育活动及事业如创办报刊,推广图书馆及创设普通科学馆和罪犯习艺所等。另外对民众进行实业和通俗教育,发动全民办教育,使新式能够培养出真正与实际相结合的具有独立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合格的公民。
在山东及直隶任上,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如创办学堂、发展师范教育及改革教育体制推动地方教育发展等等,并作出了不小的功绩。这些实际的例子也都证明了袁世凯确实是有心废除科举制的,他的教育主张有着一定的先进性,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袁世凯的教育主张大部分是与科举制度相冲突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推行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多层次人才,这也是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思想基础。
2.袁世凯为废除科举制的努力
面对中外压力,以西太后为首的掌权集团在其统治面临朝不保夕的危机中,试图改变中国贫弱落后的状况,在20世纪初进行了新政变法。其中教育改革是变法之重,而废科举制的又是重中之重,袁世凯在其中做了不少的努力。由于袁世凯在朝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再加上主张废除科举制进行新式教学的思想基础,在先后的山东及直隶任上时自清政府颁布新政命令后就积极做出了实践活动。他的教育改革主张主要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发展军事教育和师范教育,创办实业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另外还有如改革教育体制、整顿学制及制定学堂章程等等。
针对社会现状及承受能力,袁世凯于1901年4月向朝廷提出“变科举”的主张,“不必一旦全废”,只是“旧科中额,每次递减二成,实科递增二成,以六成为度”,最终达到“不废而自废”。[6]袁世凯的主张得到了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认可与支持,1901年6月,刘、张二人上书朝廷,提出了比袁更为激进的废除科举的主张。在朝野上下一片强烈的呼声中,清政府于1901年8月宣布废八股改试策论,这在废科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1903年4月袁世凯特上《请递减科举中额专注学校折》,进一步说明他的改革科举思想。他认为“盖学校所以培才,科举所以抡才。使学校于科举一贯,则学校将不劝自兴,使学校与科举分途,则学校终有名无实”,“是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学校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7]他主张尽快地废除科举制,但鉴于清政府实际情况,又不得不接受渐变地废除科举的形式。清政府虽对外宣布新政变法,于内却是反对变法的。因此,尽管袁世凯及张之洞等重臣不断上书改革科举,均无多大实际效果。到1905年,由袁世凯主稿,“联合了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署两广总督岑春煊、署两江总督周馥、湖南巡抚端方等六督抚大臣,联衔向清廷上了《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8]要求清政府立停科举制,并提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9]鉴于几次的上书请奏,清政府不得不对废除科举制慎重考虑,随后于1905年9月颁布上谕,宣告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至此在中国历史上沿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基本被废除。
袁世凯在致力于废科举制的过程中,不只是得到了清政府的一张纸令,而且他在地方任职时,通过积极兴办教育并实践自己的教育主张,实实在在的为废除了科举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他要将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科考取士,用近代教育理论及多学科全面教育所替代,真正培养出对国家有实际效用的人才。
三、清末科举制废除后的社会影响
清末科举制度在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被废除了。这一制度是被废止了,但是作为上千年的存在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这些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1.科举制废除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促使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科举制度被废除使得以科举入仕为传统阶层流动的渠道被堵塞,大量士人不能通过科考入仕,使社会中的精英分子游离于政权之外,使专制统治更加僵滞,加速了封建清政府的垮台。这些知识分子虽不能科考入仕,但脱离了对政治与王朝的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民国年间,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基本消亡,士不再成为独立的职业项目。此外,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儒家传统不再“唯我独尊”,专制政权与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家价值体系相分离。传统士绅也从儒家伦理圈子中跳了出来,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共和主义及自由主义等新思潮的影响,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儒家思想受到质疑,经学教育地位下降,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转变。反应在中国学术的发展上来看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摆脱了长期以来“读书做官”的思想的缚束,认识到治学并不一定与做官联系在一起,主张要为了学问而做学问。科举制废除后通俗文学得到广泛流传,推进了20世纪初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学科独立发展,如经济学、政治学及哲学等分支学科的相继独立;学术方法不断科学化,形成壮大了新的现代学术队伍;通俗化的学术形式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进行学术研究;人们的思想转变造就了新的学术灵魂的出现,大批学者潜心研究学术如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等这些学术大师为20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科举制废除的消极影响
科举制的废除虽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士绅阶层加大了对政府的离心力,且打破了社会阶层上下的流动,不利于社会整合,由于缺乏一定的官员选拔规范,于是出现了讨官跑官、任人唯亲及结党营私等现象。科举制度的废除使绅士群体的产生机制破亡了,士大夫阶层分崩离析,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坚折断了。这些士大夫分散在“三教九流”的队伍里,在社会各阶层中产生了大量问题,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另外,新式教育有一定的贵族化倾向,新式学堂教育大多是在城镇且学费较贵,不能做到真正的普及,而且新式教育按班组织授学,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给近代教育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新式学堂虽在乡村也有创办,但其中唱歌、体操、物理及化学等知识的讲学内容使大多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的民众不能接受,使农村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新式教育的推及发展。
四、结束语
科举制在经过了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不断发展、变革之后,于1905年被废止。它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其一定的合理内核,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科举制的废除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压力。其中对于科举制的废除,袁世凯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他积极主张发展新型教育,对于人才及教育有其自己的主张和思想。他不断上书陈述自己的科举主张,在废科举的道路上他毫不畏惧,联合张之洞等大臣上书劝废,最终得到清政府的准许,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参考文献:
[1]黄魏.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晚清社会思潮[J].历史研究.2007(2).27.
[2]侯宜杰.袁世凯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5).2.
[3]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卷一)[M].台湾文海出版社,1913.4.
[4][6][7][9]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上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317,271,736,1187.
[5]刘曙东.袁世凯教育改革思想述评[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1).111.
[8]苏全有,张华腾.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261.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