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审美差异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摘要: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其客观基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也不例外,因此,中西方艺术存在的差异也都基于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土壤。但是,艺术无国界,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欣赏。本文从分析中西审美差异形成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不同文化影响下,传统绘画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两种不同文化在绘画作品中的碰撞与结合。

  关键词:审美差异;绘画作品;契合

  由于地域因素、历史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的不同的审美文化以及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一般认为,从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发展起来的绘画称为东方绘画,而从希腊、罗马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则称为西方绘画。其中,中国画和油画是东西两大美术体系的主要代表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这种差异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审美文化对画家创作意识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影响的存在,中西方绘画才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与风格。

  一、中西方绘画审美存在差异的原因

  绘画经常被认为是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认知符号,中西方绘画的审美有着各自“约定俗成”的特点,形成这种差异有诸多因素,我们从以下方面做出分析:

  1.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方审美观念

  中国居于亚欧大陆的东方,面对辽阔海洋,背依高山大漠,地理形势相对封闭隔绝,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和典型的大陆文明,也造就了中国人向山水、自然以及向人自身开拓的精神。加之长期以来农耕文明的影响,土地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占据了非比寻常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以及赞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以希腊文明为根基的西洋绘画则有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处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明气候温和、空气纯净。与大陆文明不同,温和的海洋文明使一切事物在希腊人心中形成了模样清晰、大小适中的物象,开放的海洋文明也使得他们的想象力的以充分发挥,他们追求完美的神的形象,并逐渐从人体美中发现了宇宙的秩序和谐。自然而然,塑造人体的美就成了西方艺术家表达思想和现实的重要题材。

  2.思维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观念

  思维方式,又称思维模式,是思考问题和反映问题的重要方式,对人的言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存在差异,在农业文明的长期熏陶下,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是和谐的。加之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伦理道德观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成为行事为人的一部分。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观念,重视伦理道德,思维模式比较单一,且相对封闭。中国哲学思想的唯物性铸就了中国人一元论的世界观,也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因此,在中国的的审美观念亦趋于感性化,在传统绘画当中注重表现自然、注重刻画意蕴的独特方式,善于将自我的想法借助自然物象来表达。

  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理性主义和二元论哲学世界观是西方审美文化的内在基础,也是西方艺术的源泉,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的人的审美观念。自然科学的发达使得西方人更加重视科学,并将科学技术引进到绘画领域,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拓宽了科技的应用领域,也使得科技成为绘画技艺革新的推动力量。学科的交叉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西方审美文化重视空间、透视、真实等理性因素的特点。不仅成就了西方的直线型的思维轨迹,也造就了其多元开放的思维方式。此外,西方文化中崇尚个性的理念使得社会特别注重个体的作用,强调人的力量。不难理解,在西方绘画中他们不遗余力地对物象进行着精准的刻画与描绘,以及对人的赞美与歌颂。

  二、中西方审美差异在传统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中西方绘画审美的不同,是两方审美文化的差异性造就的。西方绘画热衷于浓墨重彩,而中国绘画则不强调色彩的丰富;西方绘画审美强调比例,强调景物、人物的黄金分割,而中国绘画则是按照画纸大小或者人物的主次来进行布局创作;两方绘画审美观念看重一笔一划精雕细琢,中国绘画则挥笔随性“别有一番风味”;西方绘画重在写实中国绘画重在写意等等。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绘审美在色彩上的应用。西方绘画总给人以色彩斑斓的感觉,着重强调色彩的渲染。色彩是西方绘画的灵魂,西方绘画用色彩传达画家的情感或画作本身要表达的情感。西方绘画用色彩的对比勾勒人类肌肉的完美线条,用色彩的渲染描述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观,或哀伤、或愉悦、或寂寞、或温暖的人文景观,西方绘画借助色彩的渲染,大胆地描绘艺术家的梦境,西方绘画为达到色彩上的完美,甚至运用到颜料以外的东西来填补色彩的缺漏,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为达到预想的色彩效果,在画作完成后在画面上涂上一层鸡蛋清,也许正是这样,蒙娜丽莎便有了神秘、令人捉摸透的微笑。中国的绘画审美与西方油画截然不同,中国画以墨代色,画家在实践中用浓淡变化的墨色造就画中的空间层次和物象特征,不仅使墨色能显牡丹之红,也能显示绿荷的满纸清气。更为甚者,中国画用空白来描绘景物,认为空白也是画内容的一部分,是留给观众用想象填充的,并且在卷轴上下也会留出相应的空白,这是对画面的一种延伸。虽然,后来许多中国画作也增添了多种色彩的应用,但画家们重视的始终不是画作的色彩是多么的浓烈、晃眼,他们要的是通过色彩对比呈现的美妙意境。

  2.西方绘画审美强调比例、黄金分割,认为比例的协调是一种美的体现,而中国绘画则是按照画纸或书卷的大小来进行布局创作。达芬奇最为重视比例,其画作中运用到的黄金分割数不胜数,因而又传达芬奇为了比例上的精益求精甚至到解剖,了解人体比例,这样的举动虽然曾使达芬奇背负骂名,但也由此可见西方的绘画审美对比例的不懈追求。中国绘画审美则不然,国画对人物比例的拿捏颇有意思,例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的身材比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比例都似乎有点儿“失调”。人物大小比例的“失调”,意在区分他们的主、次地位。处于画作中心地位的韩熙载就显得魁梧,而地位卑微的婢女个体也比较小。国画不追究人物比例的写实,而讲究通过这种微妙的对比来传达画作的思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西方绘画审美观念还看重一笔一划、精雕细琢,追求对事物描绘得无微不至;中国绘画则挥笔随性,如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寥寥几笔就能对所画之物做一个概括,意味深长。这是中西方绘画审美的一个较大区别。西方绘画十分在意对物体的刻画,素描就是这样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对物体刻画到栩栩如生的地步,对物体的实际形态拿捏的非常到位,一些西方绘画作品中,画家的细致甚至能够在人体身上的某一块细小肌肉处表现出来,刻画物体的的精妙技巧让人叹为观止。中国画却不同,有时,简单的波浪线就是山群、溪流,几条错综的弧线就是草丛、树林。国画重视整体效果的营造,并不对物体的细致刻画做过多的要求。然而,这在西方绘画审美里不曾出现也是不可能出现的理念。

  3.西方审美重在写实,中国审美重写意。西方优秀的油画作品,对现实存在的复制堪比科技时代才出现的摄影设备。写实始终是西方绘画不能颠覆的准则,其对写实的追求细致到人物的一个表情神态,甚至是脸上的一道皱纹,同样刻画其他物体也不例外。“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对中国画最好的概括,中国绘画对氛围的营造、意境的描绘却远远多过对现实事物的刻画。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效果,画家注重绘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和神韵,多用散点透视。而西方油画则凌驾于自然之上,重写形,强调理性因素在绘画中的作用。将焦点透视法、人体解剖学、明暗光影法等科学知识运用于绘画,并在绘画的革新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古典油画中,无论画面的大小还是物像的场景都是画家依据数据精心布局,从而形成秩序清楚、层次分明、有主有次的画面,使绘画产生一种很真实的纵深感。

  三、中西方不同审美观念在现当代绘画作品中的契合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曾经说过:“倘若对于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会使我们特别的注意到将来。”我们现在对中西审美差异的追根溯源便是为了现在及未来对美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纵然不同的文化、艺术审美态势影响下的中西方绘画审美认知彼此之间有着诸多相异之处,但中西方绘画都是一种以实体艺术为载体的人伦观、道德观、文艺观的表达,满足对艺术、对美的倡导与呼吁。

  在更加尊重知识和注重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二十一世纪,强调艺术和审美教育在人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审美教育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绘画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类别,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那么,更好的了解中西方绘画作品中存在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也势必呈现出优势互补的趋势,这也是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由于中西审美文化中差异的存在,那么反应到艺术领域,在绘画中也存在了巨大的差别,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了不同,也必须承认差异的存在,西为中用,放开眼界,吸收西方绘画文化中的精髓,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互相促进。既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优秀成分,也要了解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在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中优秀成果的同时,更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优点和长处,保留中国绘画的特色,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致力于重建东方艺术的辉煌,在新的国际文化背景下,推动中国绘画的国际化,扩大中国绘画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是中国绘画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洪再新

  [2]外国美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

  肖雪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