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版画之乡东溪古镇 夜郎古国的千年谜团和西南最早的邮局

  这里的一村、一碑、二石、三宫、三瀑、四街、五桥、六院、七巷、八庙、九市,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有西南地区最早的邮局;有古傣族留下的汉代崖墓群;还有古夜郎国留下的千年谜团,以及曾经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议院……

  这里是中国农民版画之乡,他们喜爱以粉色为底,生动地绘出家乡的一草一木。

  东溪古镇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原名万寿场,在战国时期,属于“夜郎古国”的辖界。在东溪古镇的瓮渡河、神石、太平桥、金银洞里,都有夜郎先民的遗踪。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七孔子崖汉墓群里,发现了傣族的文字岩画,崖壁上刻有各种动物和生活风俗。

  东溪古镇地处重庆东南边缘、大娄山脉北端,綦江县南部。东接南川金佛山、万盛石林,西邻江津四面山。古镇依山而建,街道错落有致,山回谷转。这里曾是风靡全国的著名电视剧《傻儿师长》的外景地,也是120集大型情景电视剧《乡里人家》的拍摄基地。古镇里的一村、一碑、二石、三宫、三瀑、四街、五桥、六院、七巷、八庙、九市,让人流连忘返。太平渡口、琵琶古塞、贞节牌坊、石刻木雕、川剧评书、龙灯舞狮,既是历史见证,又是岁月回音,更是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融合。

  南华宫:一个和尚的呕心沥血之作

  东溪古镇的南华宫,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广东会馆,坐东向西,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0平方米。现存有前殿、正殿、厢房。前殿为单檐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有40余平方米的戏台和大型木质藻井,右侧塑有18罗汉。在木柱的横栏木板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和三国人物。南华宫的石门框上有一幅石刻楹联,上联曰:“树了菩提台空明镜”,下联曰:“恩留粤岭泽沛珠江”,横联曰:“岭南观瞻”。虽经200多年的风化雨蚀,但仍字迹清晰。天井坝靠外大门的一块10米长的木刻浮雕,有一名港商曾开口50万人民币要买断其所有权。

  南华宫又名南化六主庙,相传是广东来的一个名叫南华的和尚所建。南华出生贫苦家庭,在广东佛山当伙夫,因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当南华和尚化缘到了东溪南化六主庙,六主庙的老主持见他聪明伶俐,便收留了他。一天,病重的老主持传法南华,南华受法之后,老主持就圆寂了。

  为了“张扬佛法”,南华根据东溪古镇的地势重修六主庙。新的六主庙分上下两殿,上殿有钟鼓,大小菩萨37尊。在门前和正殿房顶雕有双龙凤凰,当旭日东升、金光四射,便会呈现龙飞凤舞之景。古戏楼的两侧,在雕梁画栋中有镂空的木刻浮雕,每一组浮雕就是一个历史典故,比如空城记、关羽走麦城、长板坡救阿斗、白帝托孤等。

  在扩建南化六主庙时,南华在庙基的水井里捞出一根长10米的木柱,作为南华宫建筑的中心柱。奇怪的是那口水井,清澈明净,即使大旱也从未干枯。当南华六主庙扩建竣工之后,南华终因劳累成疾逝世了。于是,东溪古镇把南化六主庙改成南华宫,沿用至今。

  双桂圆:曾经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议院

  东溪古镇上的双桂圆就是陈氏宗祠,即“陈氏新村”。清光绪二十三年(1887年)修建,坐西朝东,里面还有3个天井。而双桂圆的称号得名于陈氏宗祠门边的两棵桂树,“圆”字用得非常特别,让人产生“一双桂树,天心月圆”的联想。陈氏原籍江西宜黄县,于清乾隆年间来到东溪定居。陈氏有两个兄弟,开了两个商铺,一个取名为永茂,另一个为松茂,经营食盐和冶炼,置地3000余亩。民国十六年,陈氏扩建宗祠,改名为“陈氏新村”,但人们还是习惯叫双桂圆。

  双桂圆整个建筑为土木结构,重檐翘角的楼房有7间,通高8米,普通踏道4级,素面台基。双桂圆的房顶有浮雕,墙上有水墨,刻有“陈氏新村”的字样。双桂圆右侧的小溪,清流激湍,引为流觞曲水,人称“流杯池”,是陈氏家族求学归来,置办酒宴的遗迹,渠形弓字而多叠,凿于临河石滩,引水灌之。临近双桂圆有一座黄桷桥,桥上有两条石梁,因桥头的黄桷树根须穿梁而达彼岸,天长日久,根挤石开,竟成一块“石镶木板桥”,故名黄桷桥,传说是双桂圆的地脉,即陈氏发达的预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来重庆,因东溪古镇四面多山、平川富饶、生活条件好、交通便捷的优点,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议院迁入东溪。时任参议院副院长张麓生在双桂圆门上手书:“乃安斯寝,莫之与京。”意即在此生活居住,与京城没有什么两样。

  黄昏时分,参议院副院长张麓生和龙云(后任云南省主席),就时常从陈氏宗祠走出来,沿着黄桷桥走进东溪古镇,从古镇的正街一直走到书院街。这200多米长的古街,仅古建筑就有10多处。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西南第一所古老邮传处所、工商行、棕绳手工作坊。古街蜿蜒,随意从一个小巷子走进,就是一个小天井四合院,里面住着七八户人家,其乐融融,宛若一个大家族。古街狭窄弯曲,拾级多处,皆由青石铺就,吊脚楼木柱上,还挂着家庭纺线使用的活动木板,仿佛诉说着远古时代的传说。

  青瓦小屋:西南地区最早的邮局

  东溪古镇书院街的丁字路口处,有一间20平方米的青瓦小屋。小屋的石门框均由2.5米高的条石构成,上方左右凿成三齿形装饰,门为古老的木质门,有10厘米厚。门楣上刻有“当衢向术”4个繁体大字,“衢”是大路宽敞之意,整体的意思就是这里面临川黔大道,传递邮件方便快捷。经过时间的侵蚀,有的字体已不清晰了,但仍可辨识。在4个繁华大字的旁边,左右环绕着两个对称的圆形花纹图案,就是当时的邮徽。

  青瓦小屋的古朴风味,还吸引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考察人员。他们经过多方取证,鉴定出青瓦小屋确为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邮局,是当时著名的“麻乡约民信局”,创始人是近现代史上的运输巨子陈洪义,此小屋堪称西南地区最早、保存最好的邮局。经过专家的严密考证,小屋的发展历史清晰可见,清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四年(1721-1726年),綦江县始设邮驿,清同治九年至光绪三年(1870-1877年),继设驿铺,邮驿和驿铺只传达官府文书。1910年,綦江县到南川县路段,清政府设昼夜兼程的步班邮路,青瓦小屋开始收受周边的石角场、万盛场、陈家场、东溪古镇交来的邮件。

  多年以后,小屋邮局几乎演变得跟现代邮局一样,主要经营邮递信件和汇兑业务,并实行严格的损失赔偿责任制,声誉极好。邮递方式是邮递员乘坐快马或走水路坐船,把信件传到一个指定的地方。青瓦小屋作为一个地区的信息交流中转站,走在了邮局发展历史的前列,这也是东溪古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见证。

  千年历史谜团:七孔子崖汉墓群与“夜郎古国”遗迹

  七孔子崖汉墓群位于东溪古镇福林河右岸,高于河面20米的沙质崖壁上,墓群有20座,共两组。南组长38米,北组长39米,全部为草室墓。墓门面向河面,上下三排,底排靠地面,墓门外壁有龛刻的鸟、兽、人物、阙的图案。从墓制来看,有拱弧微形顶、两面坡顶、穹窿形顶,顶部有小龛六角棱形,四壁有龛线刻纹装饰,后室壁有纪年题记,门楣为一层门楣,造型粗犷、朴实。

  七孔子崖汉墓群石壁上,发现有孔雀、马、傣族服装、砍刀等图案。而在太平桥上,有四块南平辽碑,上面也有傣族文字。《重庆府史》记载:汉代南平辽人(即傣族)迁徙而来,唐朝盛年时期,地方官府对南平辽人实行羁押政策,南平辽人苦不堪言。到了宋朝,南辽平人进行反叛,遭到官府镇压,于是,南平辽人纷纷出走。

  东溪古镇地处重庆与贵州交界处,而贵州又与云南接壤,因此南辽平人都是傣族,汉代时,他们从云南到贵州,再到东溪古镇。据传,傣族男女善于驾船、捕鱼、狩猎,喜欢吃鱼。男子上穿麻布无领窄袖对襟衣,下穿大裤筒长裤。女子身穿花色窄袖上衣,下身着筒裙,头上垂有刘海。傣族以农耕为主,喜欢种旱谷。种上旱谷,就到了农历三月初七,傣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上民族服装,在长者的带领下,敲起象脚鼓和芒锣,跳舞作乐。有人端出脸盆,脸盆有水,用松枝相互洒水,祝愿丰收、粮食满仓。

  在太平桥的古渡口,有300亩的原生态黄桷树群,5000多棵黄桷树,高大挺拔、盘枝虬龙。在绿荫下,树恋桥,桥缠树,有一条掩映的青石板小路,还有一幢幢青瓦小木房,保留着一派古朴的意蕴,令人不禁遥想当年古傣族人的生活场景。

  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至西汉,在贵州的西南腹地,有一个夜郎古国。其国土疆域包括四川省南部、云南省东部,东溪古镇正好处于两省之间,也是夜郎古国的中心地带。对夜郎古国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东溪是夜郎古国的一部份是有历史根据的。2000年9月,文物考古专家对东溪的墓葬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清理出夜郎墓葬108座,发现的饰品与夜郎先民的葬物一致,其中 “套头葬”最吸引眼球。“套头葬”就是把铜质饰品套在死者头上,埋于棺材。让人奇怪的是,有的死者在头顶套一件铜质饰品,脚底套一件釜,或垫一件铜器。还有死者,在头上套了铜品,在脸上和头下,插上一根铜戈,旁边还有长条形铜锄、秦汉时期的铜、铁、陶、玉、漆、骨等。至今,没有人知道“套头葬”的奇特墓葬方式来自哪一民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农民版画之乡:民间画师的创作天堂

  綦江县是全国农民版画之乡,而东溪古镇的农民版画创作有25年历史了,可以说是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25年来,东溪古镇创作的版画作品有400多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被各级美术博物馆收藏。东溪古镇原文化站长何星国创作的版画《送公粮》获文化部一等奖;农民版画家帅丽群创作的《田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东溪古镇的农民版画作者有100多人,年长者60多岁,年少者9岁。作者中有乡镇干部、中小学师生、残疾人以及地地道道的农民、村妇等。他们热爱生活,熟悉故乡的一草一木,因此版画中常表现的题材,就是他们耳濡目染的衣食住行和劳动中的喜怒哀乐。如东溪古镇白云村帅丽群的版画《田间》,画面中间是一个大土陶茶壶,茶壶右下边是两个蓝花白瓷碗,但它并未画出人物和挞谷的工具,只以田间的大土陶茶壶就代表了丰收的欢乐场景。

  东溪古镇原文化站长何星国创作的版画《苗家篝火》,画面中间有五瓣花朵,中心是一堆火苗,五组苗族人物分布在五个花瓣上,有的吹芦笙、有的跳舞、有的对山歌、有的喝杂酒,还有一对打伞的情侣,在画面上装饰了鸟类中的喜鹊、画眉、阳雀,让鸟类也在庆祝丰收的喜悦中大声鸣叫。这幅版画参加了全国美术展览,被外国友人收藏。

  版画最早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插图,未形成独立画种,后来由鲁迅先生从日本引进,进入中国。版画分浊印和水印,表现形式为黑白和彩色。东溪古镇的农民版画用粉色印版画,因为粉质颜料覆盖性强、色彩艳丽。农民版画作者都是农民,未受过高等专业美术训练,因而不受原色、复色、间色、或冷暖调子的支配,他们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通常用大红、黑色、土黄、群青色。如东溪古镇农民钟延芳创作的版画《戏水》,画面中,有几棵杨柳,柳枝拂水,3个放牛娃骑在牛背上打水仗,溅起无数水花。在色彩处理上,作者把柳树画成粉绿、清水是黑色、水牛是白色,3个黄红的牧童,3条湖蓝水的水柱,两圈波动的涟漪。此画多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多次被各种画刊登载。如今,东溪古镇的农民版画作者,把视线瞄准了古镇的村落、弯曲的青石板小路、高大古老的黄桷树,其作品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感受。

  文/唐良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