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语义

  摘要:关于美感的心理学的研究和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是目前美感研究的主要方向。但它们能否切中美感的本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深思它们是如何规定美感的。从心理学和认识论上来看,美感作为关于美的感觉不仅是一个心理现象,也可以作为一个意识现象。事实上看起来也的确如此,美感就是一个心理和意识的事实。

  关键词:美感 审美 心理

  如同美一样,美感在日常语言和理论语言中有非常复杂的意义,往往是模糊的和歧义的。如当欣赏到一片美丽的风景和一幅著名的画作之后,我们常常会说,它给与了我们美感。当品尝了一杯陈年美酒之后,我们也会说,感觉真美。这无非表明,一般所说的美感就是好的感觉和愉快的感觉。当然这种美感的范围过于宽泛,并不是严格的美学意义的。我们所要讨论的美感只限于相关于纯粹的美的存在者的美感。

  即使这样,美感仍然是多义的。人们一般将美感分成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狭义的美感指对于美的感觉,如感知或者情感等。这是审美心理现象中的相关于感觉的个别环节。人们描述这种审美感觉的作为感觉的一般特性,同时也指出它作为审美感觉而不同于一般感觉的特性。广义的美感则指出美的感觉之外的这个审美心理结构,它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意志和情感等要素,因此它可以等同于整个审美心理。但现代审美心理的研究具有十分宽广的领域。除了实验心理学外,如精神分析理论、格式塔学说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对于审美心理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但不管是狭义的美感,还是广义的美感,它们都只具有心理学的意义。在对于美感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同时,人们还探讨了美感的哲学意义。在此美感指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甚至审美理论和审美文化等。它们不再是关于美的感觉的心理学,而是关于美的思想的认识论。但关于美感的心理学的研究和认识论的研究有什么关系?后者当然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后者是对于前者的分析和反思。只不过前者具有直接性,后者具有间接性;前者具有个别性,后者具有一般性。

  让我们看一看美感的事实吧。当我们置身与海南岛亚龙湾的蓝天碧海中,当我们在欣赏宋元山水画或者是在倾听古曲《春江花月夜》时,我们的确是有狭义的审美感觉,看到了,听到了,此外还有广义的审美感觉,整个心理都为之感动。在审美心理活动的同时,我们的审美认识也活动了,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文化和审美理论都直接和间接地发生作用。但是在审美心理和审美认识这些事实一起显现的是这样一个更根本的美感事实:人置身于美之中。人不仅是感觉美,也不仅是认识美,而是已经和美共同存在了。这就是说,我们与风景、绘画和音乐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存在的关系,然后才是一种感觉和认识的关系。人与美的共在是一个比美的感觉和认识更本原的事实。

  基于这样的事实,美感在根本上既不能理解为狭义的审美感觉,也不能解释为广义的审美心理,当然也不能表达为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认识论的规定。美感必须理解为美的经验。经验不是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体验。它既不是一个心理学的事实,如感觉,也是不是认识论的概念,如感性认识,而是人对于美的存在最直接的把握方式。

  因此我们必须放弃关于美感的狭义和广义的规定,也必须走出心理学和哲学认识论的种种设定,而回到美感呈现的原初事实。当我们把美感规定为美的经验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把握美感的本性,而且可以洞察美感和美最深刻的内在关系。

  不管人们在何种意义上理解美感,都会遇到美感的本源以及美感和美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的美学认为美感的本源是物质性的。这就是说,美感不是源于感觉和它所属的精神自身,而是与之相对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性的世界既是美自身的存在之所,也是美感产生的根源。美感不过是关于物质性的美的感觉而已。与此相关的是,美感不仅是对于物质性美的反映,也是人的物质性的生理本能。它是人的生理结构的一种特别的机能,即一种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因此美感根源的物质性可以分为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物质性两种。

  与此相反,唯心主义的美学认为美感的本源是精神的。它们认为对于美感而言,最根本性的不是那个引起美感的对象,而是美感自身。这是因为美的对象都是美感的构成物。作为美感自身,它当然是精神性的。但精神一般分为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与此相应的就有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前者将美感归于主观性的感觉,如直观和情感等;后者则归于客观性的精神,主观性的感觉不过是对于它的回忆和觉悟而已。

  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美感作为人的一种特别的感觉是物质和精神交互生成的。但使物质和精神得到统一的不是其它什么东西,而是人的实践。它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在实践的历史中,一方面是外在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说自然成为了人性的自然。由此诞生了美。另一方面是内在自然的人话,人的身体和感官成为人性的身体和感官。于是感觉在成为人的感觉的时候便成为了美的感觉。由此便产生了美感。

  在这种种关于美感本源的规定中,人们其实已经规定了美感和美的关系。这在于美感作为感觉一方面是情态性的,即感觉是美的;另一方面是意向性的,它是对于美的感觉和朝向美的感觉。因此美感自身不是独立的,而是包含了关系的,并且自身就是关系。具体而言,美感就是它自身和美的关系。

  一般而论,将美感看成物质性的观点认为美是第一性的,美感是第二性的,因此美决定美感。与此相反,将美感看成精神性的观点认为美感是第一性的,美是第二性的,因此美感决定美。至于历史唯物论从实践出发规定美的本源,也就确定了美和美感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虽然上述三种理论及其变式对于美感以及美感与美的关系的规定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美与美感的分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展开了关于美与美感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美感和美首先被设定为分离的,不同属一起。人们甚至可以设想一种极端状态:没有美的美感,或者没有美感的美。于是美感或者美具有自身的绝对性。这样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才可能各执一端。它们不过是将一种孤立的美或者美感绝对化了。

  在美感和美原初分离的前提下,人再试图建立美感和美的关系。它们或者是从美走向美感,或者是从美感走向美。但它们无非试图表明,美在何种程度上是相关于美感的,而美感又在何种程度上是相关于美的。美感和美之间一般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关系,即主客体关系。美感是主体性的,美是客体性的。因此美感是主体的感觉,美则是被感觉的客体。这样一种主客体关系的思想贯穿了心理学和认识论的美感研究。无论是美感反映美,还是美感构造美,它们都是主客体关系的各种可能形态。

  当然各种美学理论并不只是设定美感和美的关系的差异及其关系,而也是追求美感和美的同一。这种同一表现为美感对于美的感觉的实现,即美感反映美或者构造美等形态。但这种同一自身仍然是具有差异性的。要么是美同一到美感那里去,要么是美感同一到美那里去。这也就是说,同一并不表现为美感和美是同等的,是合一的。

  刘醒 夏晓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