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政治功能研究(二)
- 来源:楚天法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网络舆论,新闻,匿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3 15:12
网络舆论成为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舆论,已经越来越重要,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作为民意表达渠道的更为显化。网络匿名性,使网民的顾忌减少,网民得以表达心声,不用担心打击报复和无谓的麻烦。传播的互动性能满足他们了解信息和发表诉求的愿望。以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邳州市委书记李连玉事件为例,李书记参加十七大“载誉归来”,欢迎他的场面非常隆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多幅欢迎仪式的照片被网友发在网上,并且在网上广泛流传。此举引发了网上大的讨论谴责之声,各大论坛网友言论激烈,参与互动交流意识异常明显。
1、网络舆论平台的弊端
1.1 欠缺真实性,准确度差,负面影响较大
网络媒体发布的消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是因为网络媒体发布消息的门槛较低,加上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就可能会发生新闻事件报道不实或者报道有偏差的现象。还有一些网站片面追求商业利益,为了提高点击率,访问量,制造轰动效应,吸引眼球,发布审核的信息,甚至不惜炮制假消息。还有的网媒转发,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误导受众。这些信息甚至被国内一些较大的网站转载,扩大了负面影响。比如“四川卫生厅官员打人事件”,这件事报道后,由于报道者将打人官员被误认为另一位官员,导致这位无辜者被无数网民打电话责问,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虽然最后真相澄清了,但是无辜者被冤枉的事实已经发生了,而且这位无辜的官员所受到的压力以及声誉影响也已经发生了。
1.2网络舆论监督的匿名性质导致“网络暴力”。
网络媒体的监督由于匿名性质,网民的情绪化言论频出,发展成为对他人隐私的暴露和人身攻击。最近网上流行的词汇“人肉搜索”很能说明问题。以发生在抗震救灾中的“辽宁女事件”为例。据百度搜索“一名年轻女子由于在视频中辱骂四川地震引发众多网友震怒,从声讨到寻找到警方根据网友线索将其扣押,仅用时不到半天。视频在08年5月21日上午出现在国外最大视频网YOUTUBE后,该女子成了首页里的新闻人物,并开始在国外网站风传,不到1个小时,该视频被中国网民链接到了天涯、猫扑等国内大型论坛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传播。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在天涯社区发起,“辽宁女”和“辽宁骂人女”成为该女子的代号,迅速占据各网站的新闻首页,成为网友最高点击率、评论回复最多的事件。”半小时不到,有匿名网友发帖称得知该女子的详细信息:1987年出生,沈阳市苏家屯人,她的身份证号码、家庭成员、具体地址、工作地点,甚至父母亲和哥哥的电话全被“挖”了出来。不到半天时间,网民情绪从惊讶、难受开始向愤怒、暴怒的情绪急剧转向,各种极端言论频频出现。事后该女子已对自己的言论表示忏悔和道歉。但网络上的“声讨战”远没有结束。有关律师称,这已超出言论自由的范畴,涉嫌侮辱罪,“人肉搜索”的参与各方应坚持基本的行为底线,不能通过这种行为模式侵害任何人。
“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的说”、“寒假里,一直住校的GG回来,偶非常稀饭。他还给偶买了不少好东西,那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的恐龙GF去吃KPM”、“我饭过了,无语,一会短你”。这类网言网语,相信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网络或对网络知之甚微的人来说恐怕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从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语言的混乱芜杂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带来了网络交流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当这种自由性和随意性同某些人的素质低下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低级、粗俗甚至肮脏、丑恶的网络语言。诸如“SHIET(狗屎)”、“TMD(他妈的)”、“WBD(王八蛋)”、“NQS(你去死)”等词汇以及一些侮辱性、谩骂性的语言在聊天室和论坛中随处可见,严重地污染了网络,也严重地污染了网络语言。
以往那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文件、决定等,在信息公开的旗帜下纷纷向群众开放,真是做到了“不出家门,也能知政事”,甚至在小小的政务网站中,群众还可以提出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实际上做到了“能知政,也可议政”。
今天不仅有党报党刊、国营的电台电视台,还有都市报和网络媒体,以及境外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湖南省委宣传部官员讲得到位:发生新闻是第一位的,发表新闻是第二位的;堵了一个记者的口,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不了互联网上网民的口。那么,处于信息时代的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就成为摆在我们当前的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
2、网络暴力的表现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产生的言论暴力行为。具体表现为:
2.1 网民在网络中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如07年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07年的6月,国内多个网站上流传着一张照片——小女孩身上伤痕累累,嘴角挂着血迹,配合文字详细地描述了这位江西省鄱阳县六岁的小女孩惨遭继母毒打身受重伤,网民义愤填膺指责这位继母“是史上最毒后妈”,并对其展开强烈的人身攻击,甚至蔓延到了现实生活中,直到警方介入调查才弄清真相,原来小女孩身上的伤痕是由于血友病的原因造成的,并非继母的虐待。但由于不知真相的网民情绪激烈,对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
2.2 网民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在近几年,经常出现公众人物的隐私在网上被暴光的事件。在05年,某网站的论坛中曝光了近六百位明星的私人电话号码,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其他一些网站转载,中国众多明星们开始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电话、短信骚扰。06年,又有名人的住宅地址被曝光。最近,又有50多位明星的身份证号码遭到曝光。
2.3 网民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如05年9月,重庆在校女大学生陈易在网上发帖称自己的母亲患重病急需用钱,愿“卖身救母”,立刻得到广大网民的同情和赞助,很快收到了超过10万元的捐款。后来被网民揭发,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抨击谩骂之声不绝,更有网友实地调查,然而事情尚未平息时,陈易之母病逝,一些人士将此事归结为“网友集体杀人”。
以上事件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暴力已经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如果不加以监管和引导,势必会对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纵观近几年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虐猫事件”中女主人公遭到人肉搜索并在网民的攻势下丢掉工作;26岁女歌手UNEE不堪网民谴责,在家中自杀身亡等事件,无一不是因为网络空间中舆论趋同所导致的。
技术管理主要体现在运用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过滤,从严封堵敏感网站和多重过滤不良信息。技术管理最初是由各论坛服务商和版主自行把握,论坛有专职版主值守,负责对所有用户发言进行及时审核。现在已经发展到研发程序自动过滤,目前几乎所有的论坛都采取了信息过滤技术,论坛后台运行的程序按事先选定的关键词进行过滤(关键词随形势变化而增减),过滤词大致可分以下几类:国家领导人名字、敏感人物名字、敏感事件、不文明用语和其他必要的过滤词。言论内容只有在充分审核后才能上贴,一旦发现含有过滤信息的页面,就强制阻止该类页面到达用户端。这种技术上的管理可以减轻版主工作量,同时提高版主工作的质量。另外,版主还可以直接从技术上删除某些有攻击性言辞或和主题不相关的帖子,以维护论坛秩序。当然这样做有悖于论坛的自由、开放的本性,但这是目前维护整个“意见的自由市场”的正常、良好运行而必须采取的措施。
网络的功能伴随着时代的跫音,不断彰显出更多的作为。不知从哪天起,它又受到了反腐机构的青睐,被列入舆论监督的一个新途径。2009年2月19日,云南省委宣传部网络发布公告,针对“躲猫猫”事件面向社会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调查委员会,对“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进行了调查。为了让网民对这一事件能有全面了解,2月22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做客云南网,向网民讲述开展“躲猫猫”调查事件的前后始末,并对网民关心问题进行解答,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此举开创云南宣传先河。网络在推动舆论监督方面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对于很多官员来说,2008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因为互联网,因为“人肉搜索”,一些有问题的官员相继落马。从陷害举报人的“白宫书记”张治安、“一夫二妻”的区委书记董锋被起诉,到酒后失德的海事局长林嘉祥、抽“天价烟”的房管局长周久耕被免职,再到黑砖窑事件负有领导责任的段春霞和派人进京抓记者的“最牛书记”张志国的违规复出。2008年,注定成为中国网络舆论监督标志性的一年,网络反腐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繁荣时代,汹涌的反腐舆情资料,各种各样的曝光,昭示着民众并不缺乏反腐的热情,在网络反腐这个领域永远不乏爆料。曝光、报道、调查处理,已经形成了网络反腐的常态。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网络反腐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贪腐分子日渐强大的威慑力,必将为中国法制进程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2003年发生的“哈尔滨宝马车撞人事件”为例:为了躲避一辆经过的出租车,一辆农用马车撞上一辆从另一侧经过的宝马车。事故发生后,宝马车的主人苏绣文下车打骂马车的主人,一个进城买菜的名叫代义权的农民。不仅如此,情绪失控的苏驾车撞死了代的妻子,并撞伤了12名围观的路人。事后,苏被判两年有期徒刑缓刑三年。因为事件的相关细节被公布得十分有限,使公众对这一判决产生猜疑,对这一案件判决公正性的质疑迅速席卷了互联网。受网络舆论的压力,警方在判决宣布两个月后,通过互联网也通过其他媒体公布了案件的细节,专家对判决的法律依据进行了解释,之后,对此案的猜疑和流言才慢慢消失。
3、网络舆论主体的实体性与匿名性
舆论功能是实体性的,它能形成政权的合理性,促进民主决策,进行舆论监督等。但传统大众媒介舆论的主体却是非实体的。网络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交流,使得舆论主体由非实体变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悟得到、可以清楚界定的实体。网民在网上发表意见,主要通过电子公告栏,即BBS。谁发表了意见,谁又有了不同看法,一目了然。或许,有人认为这些主体并非实体,而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但恰恰是由于其匿名,使得网民可以挣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谢星洲教授做过一个关于一夜情的网络调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过一夜情的人不足0.1%,而持有此想法的人却有15.8%。
2004年12月17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订婚,这一新闻事件出现后的12小时内,新华网上发表了187条意见。正是因为这件事触及爱情这一永恒主题,且两人年龄悬殊,引得人们踊跃发表自己看法。而那些与公共利益关系甚少的话题,响应者寥若晨星,甚至出现孤掌难鸣的局面,很快消失且不会形成舆论。
——宝马车撞人案:网络舆论的平民化倾向。2003年10月16日,哈尔滨无业人员苏秀文驾驶宝马车与一农用四轮车相撞,造成1死12伤,死者是一农妇。当地法院判处苏秀文两年徒刑,缓期三年执行。针对这一判决结果,网络论坛流传着“苏秀文是黑龙江省某领导亲属”,“苏秀文的丈夫是大老板,用钱买通了关系”等,更有人直接断言这是一起典型的司法不公的审判。12月31日,新浪网以《哈尔滨警方:宝马车肇事案驾驶员非领导人亲属》为题作以报道,但并没有阻止人们的猜疑与议论,网友评论很快跟进,10天内便超过了23万条留言,创下了开站以来发帖评论之最。此外,搜狐网也有20万条,网易共计18万条,加上人民网强国论坛、新华网以及雅虎、千龙等网站的留言,对“宝马肇事案”的评论大大超过了百万。广大网民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真可以达到“一人一口唾沫也可以把人淹死”的程度。尽管这一案件最终维持了原判,但各当事方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多次出面澄清说明,并推动了中央指示对案情的复查。
——孙志刚案:网络舆论对社会制度的影响。200年3月17日晚上,湖北青年孙志刚在路上因未携带任何证件被广州市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送至“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几天后,他在收容所被人故意伤害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了对此事的报道与评论,随即被多家网站转载,一时间,人们的纪念与评论文章如潮水一般涌向各大网站的论坛,《天堂里没有暂住证———纪念孙志刚君》等文章更是广为流传,孙志刚的纪念网站也建立起来,点击量与日俱增,引起全国民众的极大关注,中央和广东省领导亦予以高度重视。案件得以迅速侦破,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它引发了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暴露出的问题的反思。5月14日,三位法学博士的一份题为“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传真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5月23日,贺卫方等5位著名法学家再次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启动特别调查程序的要求;6月18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宣告废止。
另一方面,网络虚假信息泛滥是网络自身无法克服的一大缺点,大量开放性、交互性表达交流工具,如BBS、聊天室等缺少把关,公民随意发言,难免泥沙俱下,造成不良影响。“史上最恶毒的后妈”、“北大女学生海外裸奔”、“纸馅包子”等,不可否认,充分地表达自由可能产生网络暴民,更可能被操纵,因为一条造谣信息远比一条真实信息更具有吸引力。一旦网络公共舆论偏向极端,煽动起来的民意是危险和难以控制的。因而网络法规还应严格网络安全要求,加强网络把关。
4、当前传统媒介反映民意的缺陷
由于中国新闻媒介的“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定位[4](P92-93),使得中国传统新闻媒介在树立先进典型以及塑造民众思想道德风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回避的是,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使得传统媒介并不能充分反映民意反馈和监督决策实践,以及进行决策修正,其主要原因有三:
4.1 经济制约:由于媒介企业管理,大多数新闻媒介都必须考虑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就是广告,这就不得不有意或无意地考虑广告商的影响,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媒介,不得不为了媒介的生存而处心积虑,出卖版面时段,甚至为企业作广告新闻和软性新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受到传统媒介的时空制约,这就使得传统媒介不能充分地反映人民的安危冷暖和真实的社会情绪。
4.2 行政制约:由于媒介的官方属性,中国的媒介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媒介领导者也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官员所以不能很好地对决策者及其决策的失误进行反馈和监督。现在的舆论监督节目,几乎无一不遭遇“说情风”的干扰,说情已从熟人、朋友发展到组织出面,制片人、台长不得不用大量精力应付说情,有的节目就在这种环境下夭折了。媒介及其领导者在此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是极其巨大的,原《焦点访谈》制片人孙玉胜在一次评论部例会上曾经说过,他一天晚上做了一个噩梦,原因就是前3天做的都是批评报道,随着舆论监督力量的增大,干扰也在增强。2002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批评性节目仅占17%,而《焦点访谈》平均每天接到观众打来的热线电话500个左右,收到手机短信50条、电子邮件1000封、信函300封,但是进行报道的只占反映信息的约万分之一。
4.3 法制缺陷:由于目前中国还没有明确的新闻法律保障记者权利,所以从事批评报道要经受采访难、报道难、审稿难的考验。而且当他们遇到各种不平事时,还要承受心理煎熬,记者遭遇人身攻击乃至生命危险的情况也不在少数。2003年度央视“中国记者风云榜”人物之一、“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中国经济时报社首席记者王克勤,据报道最近境况凄凉:被他的报道送进牢里的人不少已经相继出狱,他不得不担心妻子儿女的安全,如果把妻子儿子拉到身边,则面临着妻子无工作、儿子在京上学要交高额借读费的困境,以及租房大大增加开支的经济难题;而由于他做的调查性报道往往需要长期的孤军深入,长时间不发稿,只能拿1200元基本月工资无疑使他的生活陷入困境,甚至连手机费也付不起;而调查经费的拮据等各种困难使他无法继续进行自己的揭黑行动,只能像困兽一样守在编辑部里。许多记者凭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良知,冒险伸张社会正义,这决不是个别现象。
参考文献:
[1]温琼娟;陈先红.中国互联网政治功能研究述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张恩韶,文军.论政治参与和政府管理在网络空间的良性互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淦家辉.中国网络政治沟通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
文/周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