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 来源:楚天法治
  • 关键字:管理理论,绩效管理,行政管理
  • 发布时间:2015-04-14 08:0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政府的职能也在逐渐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部门的工作需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工作绩效的高低最终是要由人民来评判。因此,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部门工作绩效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文章基于最先进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来研究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价中的系列问题。首次将目标管理、标杆管理、平衡计分卡、全面质量管理、弹性绩效框架、激励理论以及关键绩效指标等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并结合实际论述了具体的应用思路。

  【关键词】绩效;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绩效管理

  一、引言

  我国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已有一定的探索,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科学量化和综合分析各项指标数据。本文将一些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技术方法引入到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中,以求政府部门绩效评价中定性问题科学量化,综合分析有理有据。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内容及其在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一种范式革命,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市场作用的发挥,大力倡导市场化和民营化改革,主张建立有限政府;二是积极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有的学者将这些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归纳为以下种类:使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目标管理、标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流程再造等等;三是坚持公众导向和结果导向,主张放松政府规制,强调政府应“重效果和产出,而不是投入”,并努力提高政府的回应性;四是注重政府的责任,认为行政并不是中立的,也不是可以和政治截然分开的,政府应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向公众负责。

  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实践和创新需要广泛借鉴相关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这些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主要有:目标管理理论与标杆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平衡记分卡理论,关键绩效指标与一般绩效指标的绩效指标设计理论,弹性绩效框架理论,激励理论和组织平衡理论等。

  1、目标管理理论与标杆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 F.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1954年)中作为一种新管理方法提出来的。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中心的,目标为组织及其成员提供了导向和激励。组织目标的设定是以组织的使命和战略为依据的,组织目标设定后对它层层分解,最终使分解后的目标具体到个人,由此形成一个目标体系。目标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管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一是在绩效目标的设定上,组织目标的设定应积极发挥组织成员的参与作用,以便组织成员能够形成对目标的认同感和产生对实现目标的责任感;二是在绩效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组织成员应能对绩效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三是在对目标和结果的重视上,目标管理坚持的是结果导向,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不能将手段和方法当作目标本身。

  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Feigenbaum博士于1961年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不等同于质量管理,它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它将组织的所有管理职能纳入了质量管理的范畴,强调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强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强调全员的教育和培训。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最先产生于企业组织,但它并不仅仅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也适用于政府等公共组织。全面质量管理将质量放在了一个中心地位,政府的绩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和服务的质量,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内涵是可以借鉴到政府绩效管理中来的。首先,政府绩效指标的设计应体现质量标准,而不仅仅是数量标准,并且应当努力将质量的状况予以量化;其次,政府的绩效管理不是局限于政府内部的封闭行为,政府的绩效管理必须充分重视公众和服务对象的要求,同时也应积极发挥公众和服务对象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再次,质量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它体现在组织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因此提高政府的工作质量就需要加强对每个运行环节的管理,它不仅强调政府绩效管理中过程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也强调政府绩效管理中广泛参与的重要性。

  3、平衡记分卡理论

  1992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Kaplan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Norto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平衡记分卡――绩效驱动指标》一文。之后,伴随着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s)理论的不断完善,它在全球企业逐步推广开来。平衡记分卡理论是作为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创立的,但它也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青睐,并被政府的绩效管理予以了借鉴。平衡记分卡理论严格地坚持了平衡的思想和全面的思想,为政府的绩效管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政府借鉴平衡记分卡理论,重要的是借鉴其中的思想:一是绩效指标的设置应围绕着组织的战略与使命,应服务于组织使命与战略的实现,对于这一点,目标管理理论同样予以了强调;二是绩效指标体系应健全,当然,绩效指标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绩效指标的确立应视组织的性质、类型、规模以及所处的环境而定;三是不仅要注重对结果的管理(如对绩效结果的运用),而且要注重对过程的管理,因为绩效过程与绩效结果具有内在的因果联系。

  4、关键绩效指标(KPI)与一般绩效指标(CPI)的绩效指标设计理论

  绩效指标是根据绩效考核或评估的内容而设置的,绩效考核内容在现实中是复杂的,能够涵盖这种复杂绩效内容的绩效指标也必然是繁杂的。如果将所有这些绩效指标都引入绩效考核中。那么就会给绩效考核带来诸多的困难与不便。然而,在所有的绩效指标中,并不是每一个绩效指标的重要性都是相同的,有的指标对体现绩效考核内容是主要的,我们因而称之为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KPI);而有的指标对体现绩效考核内容是次要的,我们称之为一般绩效指标(Common Performance Index,CPI)。绩效指标体系不能将每一个绩效指标都包括在内,但同时绩效指标体系又要比较全面地反映绩效考核内容,这就需要在绩效指标中进行选择,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即关键绩效指标。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来建立绩效指标考核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使绩效考核与评估具有可操作性,包含过于繁杂绩效指标的考核体系是不便于在现实中运用的;二是使绩效指标体系能较为全面地反映绩效考核内容,因为关键绩效指标是主要的指标,是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当然,在强调关键绩效指标的同时,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也可以或者也有必要在绩效指标考核体系中引入一般绩效指标。政府部门绩效指标的设置依据的是各部门的关键职责,而关键职责又是根据各部门的基本职能来确定的。

  三、结语

  利用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绩效管理水平,是新时期树立科学与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对政府绩效而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人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强化了政府对结果和绩效的重视,二是为政府绩效的提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本文引入的几种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论述政府绩效的,它们都对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在有些方面,不同的理论对政府部门的启示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不同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同时也突出了这些方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不同理论之间在更多意义上是体现出了互补性,它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给政府部门绩效管理提供积极的借鉴,为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实践提供较为广泛的理论基础。

  文/ 陈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