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德醉心如美酒 新篇清目胜真茶——《恨水百味》鉴赏

  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芮立祥先生的新著《恨水百味》于2014年6月面世了。作为张恨水同乡的文化传人,芮君孜孜求索卅余年,在对张恨水生平、著述暨研究动态悉心研读的基础上,推出了《恨水百味》这部力作,并在张恨水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九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上成功首发,构筑了天柱山文化发展平台上又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

  该书的篇局架构与文化视角令人耳目一新。立祥深知当代人的文学审美心理,在读者心灵中探求深度的审美契合。为此他更新思维模态,力避以编年为主的对人物常规化摹写,也没有作文化分析和文本解构,而是从生活点滴入手,通过近百例人文背景故事和人文趣话的发掘,让我们在情趣盎然的阅读中悄然走进史实,走近一代文学大师的心灵,品读张恨水的百味人生。这使得其专著具有较强的普及性与可读性,实现了社会效益、市场效应与美学特征的辩证统一。洋洋22万言的《恨水百味》,撷取张恨水之“恨味”、“爱味”、“墨味”、“趣味”,着意解读百味纷呈的恨水人生。“恨味”篇见证了苦难时代的苦难历程,也揭示了张恨水的笔名寓意;“爱味”篇叙写张氏的亲情、友情、爱情、事业情、爱国情等“小我之爱”与“大我之爱”;“墨味”篇概说其创作履历,叙说背景故事,以期窥斑见豹;“趣味”篇刻画其多艺人生、多彩生活。这些无不是针对张恨水的人生百味进行断面式解读,而张恨水一生的关键“凸点”则成为诸多断面的切入点。此种笔法,近乎清人王士桢论诗所主张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如此只鳞片爪,极尽神龙变化,足见行文神妙。至于书前30幅珍贵书画或摄影图片,有的尚是首次披露,弥足珍贵;书后“晒”出年谱简录与历年研讨会综述,系首次全面收录,资料翔实。这些附录与正文合璧连珠,相映生辉。

  胸中灼见,笔底秋毫。芮君的人生体悟,时见于故事铺叙中的精当勾勒之中。其人生体悟,均即情即事,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铺排叙述同气连枝,妙合无间。体悟触角广泛,倾注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殷切关怀,展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者在行文中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写道:“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其人治必化于心境;文官不敢爱财,武官不敢怕死,其法治必臻于完备”发自肺腑,洋溢出自律他律并举的理性光辉。著中多次述及和谐社会的理念。如“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儒家思想对于增强我们民族凝聚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不失为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只有和平的世界,才有和谐的社会”。对和谐社会随处讴歌,从张氏作品中纵深发掘出时代与现实意义,不啻黄钟大吕。

  芮著富于认识价值与美学意义。芮著竭力钩沉历史,从文化战略的高度,观照现实,谛视人生,渲染着爱国爱民爱亲爱友的大爱情怀,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和审美愉悦。书中对家乡先贤的礼赞,何尝不是关于生命的追问?“张恨水其人其作像安徽天柱山‘神秘谷’一样迷人。走进去,总叫人在扑朔迷离的探幽揽胜中兴味盎然,张先生以儒自律,践行生命担当;以佛道自养,实现心灵救赎。他的作品常带着地域文化的烙印,彰显着爱情与世情的交辉,鉴证着中外文明的互动,实现了坚守与吸纳、兼容与统筹的文化和谐,自成‘张恨水派’”,这一概述精当扼要,指出了张恨水这棵大树的“本”在何处,张恨水这条河流的“源”在何方。“生命的长短难以掌控,但生命存在的状态则完全能够驾驭。”“他知道浮躁、夸饰、作秀等等把戏,都是经不住历史检验的东西。”品评中扬清激浊,臧否人生,境界极其超迈。作者依借对张氏的潜心研究与理性思辨,为张氏正名张目,以拂去积垢,抖落尘埃。他不仅为学界替张氏一摘“鸳蝴派”而击掌,尤激赏张氏的才通今古、旧新兼备、身体力行改良了的新儒学。的确,新文化运动暨五四文学革命对文化传统全盘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远不及张恨水唤醒人们对传统儒学予以道德重估的冷静和公正。芮先生在“墨味”中通过对张恨水先生的相关作品分析后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孝又是仁之本。”“无孝无以立家,无家无以全国。”“大儒者,推己及人,由孝而忠乃至以天下苍生为念,为人民谋取幸福。可以说不孝者不可能有忠。”微言大义,深中肯綮,非仁孝忠义之人不能为此语,可见国学底蕴对作者的濡染熏陶。

  立祥同志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常务理事。早在《恨水百味》出炉前,立祥先生已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诸多宣传地域文化的妙构佳篇。如2004年出版的《怀抱山水》、2008年出版的《走近张恨水》、2009年出版的《天柱之歌》等。作为恨水先生的同乡,他对包括张恨水在内的地域文化有着炽烈的桑梓情感,这就使他能深入张恨水的内心世界,发掘出别人难以企及的“恨水百味”。

  “旧德醉心如美酒,新篇清目胜真茶。”(宋·王安石)《恨水百味》醉心清目。品读《恨水百味》,感受百味人生。

  唐北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