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电切术在子宫黏膜下肌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宫腔镜电切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手术创伤比较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宫腔镜;临床效果;子宫肌瘤;电切术;黏膜下

  临床医学中,子宫黏膜下肌瘤是一项比较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和经期延长。传统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治疗方法为应用长血管钳钳夹瘤蒂并切下,如患者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下可应该经阴道子宫或者经腹道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开始逐渐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1]。我院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4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40例,年龄为22—58岁,平均年龄为(39.6±11.3)岁,均为已婚妇女,38例患者为已生育者,2例患者为未育者;对照组40例,年龄为24—60岁,平均年龄为(40.1±11.2)岁,均为已婚妇女,34例患者为已生育者,6例患者为未生育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或者不规则出血和绝经后出血。患者肌瘤包括单发黏膜下肌瘤和多发肌瘤,瘤体直径为1—6cm。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年龄、临床症状和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传统开腹式手术治疗,3例单发肌瘤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37例患者为多发肌瘤患者,行黏膜下肌瘤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取膀胱截石位,以B超监测为前提,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膨宫液,如患者伴有糖尿病,膨宫液可用25%甘露醇。在患者宫腔内进行连续灌流,维持150—226mmHg的膨宫压力,置入宫腔切割镜。对患者子宫肌瘤的大小、形态、肌层关系、位置和类型等进行明确,然后以患者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类型和大小为依据,实施电切割术。宫腔镜下对患者子宫黏膜下肌瘤进行分型,主要包括0型、I型、II型和IV型。其具体的手术措施为:

  (1)0型黏膜下肌瘤:从瘤蒂根部切断,夹出瘤体,应用电极电凝对手术创面进行止血。

  (2)I型、II型黏膜下肌瘤:手术部位起始位置为瘤体最突出部位,从宫底向宫颈方向用切割环逐渐向宫腔内的瘤体部分进行切除,切至子宫内膜水平。

  1.3 疗效判定[2]

  显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月经周期和经量正常;有效:相对于术前,术后患者月经量有所减少,经期时间缩短;无效:术后,患者症状无改变,甚至肌瘤长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6.4±4.6)min、术中出血量(20.2±6.6)ml、术后排气时间为(7.3±4.8)h、住院天数为(4.3±0.8)d;而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06.4±36.6)min、术中出血量(96.2±49.6)ml、术后排气时间为(35.3±15.8)h、住院天数为(8.3±2.5)d,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40例,显效26例,占65%,有效12例,占30%,无效2例,占5%,治疗总有效率为95%;而对照组40例,显效22例,占55%,有效10例,占25%,无效8例,占20%,治疗总有效率为70%,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医学中一项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是生殖系统良性肿瘤,生育年龄妇女的子宫肌瘤发病率为20%—30%,黏膜下肌瘤的发病率在子宫肌瘤患者中占10%—15%。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为子宫肌瘤剔除或者子宫切除术,如患者有生育要求,剔除肌瘤后,发生瘢痕子宫会增加剖宫产率和子宫破裂发生率。而且患者行子宫切除术,术中出血量较大,很容易造成损伤。宫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医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不开腹、损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的特点。子宫无切口,不会破坏患者子宫的正常结构和形态,减少了瘢痕子宫的发生率,降低了剖宫产率。术前应用B超对患者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数目、大小、与肌层关系和部位以及突出宫腔程度等进行监测,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组资料中,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4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效果显著,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手术创伤比较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邓蓉,谭亚琳,凌莉等.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功血46例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11,46(4):353-353.

  [2]伍园园,何小红,朱国平.输卵管碘油造影及宫腹腔镜在诊治女性不孕中的临床评价[J].江西医药,2010,45(9):908-908.

  [3]常亚杰,张祖威,陈玉清.中重度宫腔粘连电切术后辅以人工周期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I):104-104.

  孙小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