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治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治疗死亡率为5.0%。其主要感染途径为脐部、呼吸道、皮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异常、精神反应差、皮肤黄疸等;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以脐部感染为主,且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应仔细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治疗时应以患儿血培养药效结果为依据合理选择抗生素。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诊治措施

  我院为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对接收的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且效果显著,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到2013年5月期间接收的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40例,女性患儿20例,胎龄最小为35周,最大为41周,平均胎龄38.4周;发病日龄最短为5天,最长为10天,平均7.7天。

  1.2 方法

  本组所有患儿均于住院当天未使用抗生素前抽取1-2mL静脉血,将其注入血培养瓶中,并在无菌血培养菌液中进行35℃培养,72小时内出现玫瑰色沉淀或混沌状生长的移种血平板,对其菌落特征及镜下形态进行观察,并进行细菌分型鉴定及药敏试验。且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查。并以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为依据选择最最合适别的抗生素。同时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原发病及并发症治疗,同时还应给予患者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伴有严重黄疸症状的患者还应给予其蓝光照射治疗。

  2 结果

  2.1 感染途径及临床表现

  本组60例患儿中脐部感染42例,占70.0%,呼吸道感染12例,占20.0%,皮肤感染3例,占5.0%,不明原因3例,占5.0%;临床表现:体温异常30例,占50%,少哭少动少食39例,占65.0%,皮肤黄疸46例,占76.7%,即患儿的主要感染途径为脐部、呼吸道、皮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异常、精神反应差、皮肤黄疸等。

  2.2 血培养结果

  本组60例患儿的血标本中共分离出54株病原菌,其主要为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共48例,占88.9%,其余6例(11.1)病原菌则为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

  2.3 药敏试验结果

  (1)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等对苯唑西林及青霉素等的耐药率较高,可达95%-100%;而对菌必治、头孢噻亏钠及阿米卡星等的耐药率则仅为35%-53%,而对万古霉素则无耐药率。

  (2)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的其他细菌对苯唑西林及青霉素的耐药率则可达到78%-90%;对菌必治、头孢噻亏钠及阿米卡星等的耐药率则低于65%,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则低于7%。

  2.4 治疗效果

  本组患儿采用针对性综合治疗方式治疗后痊愈51例,好转6例,死亡3例,其死亡率为5.0%。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循环进行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的全身感染现象。该病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为0.1%-1%,其病死率则可达12%-20.5%,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1]。因此,及时明确患儿的临床特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

  临床研究表明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无特异性,且可引起全身多脏器损害,患儿有时仅伴有黄疸加重、体温异常等现象,部分患儿则可伴有休克、少吃、少动、少哭、呼吸暂停、精神萎靡等症状,若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则应考虑为新生儿败血症[2]。抗菌药物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常用药物,而近些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使得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且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特征及耐药性也相应的有了极大的变化[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葡萄球菌感染在患儿致病菌中占据了88.9%,且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等的耐药性相对接稿,因而其不适宜基础用药,而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等则对葡萄球菌的抗药活性较高,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效液相层析技术的应用,使得万古霉素的纯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因而其较适用于多重耐药菌株的治疗中。且在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进行治疗时应以患儿血培养药效结果为依据选择最适宜的抗生素,同时配合支持疗法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产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儿治疗后死亡率为5.0%。患儿的主要感染途径为脐部、呼吸道、皮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异常、精神反应差、皮肤黄疸等;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这就表明新生儿败血症以脐部感染为主,且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应仔细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治疗时应以患儿血培养药效结果为依据合理选择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孙鹏,刘磊,臧冬东.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2):52-54.

  [2]唐晓娟,冯星.1606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3):210-213.

  [3]陈婷,陆勤,杨力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茵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3):220-223.

  刘建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