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模式对“笼中童年”电视成瘾问题的小组工作的介入

  ——内蒙古扎赉特旗光明小区“勤茱海”活动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娱乐节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儿节目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但在这背景之下少儿电视节目正逐渐的占用了儿童户外游戏和活动的时间,儿童被电视所吸引不愿更多的户外运动和游戏,而且现今中国已经成为“陌生人”社会,家长对陌生社区感到胆怯,宁可使孩子待在家中也不愿孩子出去游戏,因此在家长、电视、社区、社会等的影响之下儿童已成为“笼中童年”。而陪伴“笼中童年”最多的是电视,现在电视成瘾的儿童有很多,这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做出了一份计划书,试图寻找一种缓和电视成瘾困扰的方法,使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介绍了项目背景、项目目的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从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取向、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社会学研究取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文章中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是活动设计,以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步骤,从理论基础、小组设置、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项目评估和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是反思与不足,通过活动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对计划书进行了反思,并对计划书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笼中童年 小组工作 互动模式 电视成瘾

  一、绪论

  1.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互联网、数字电视的普及,电视娱乐节目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娱乐节目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是单纯以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节目(何诩君)”。不可否认,娱乐节目在疏通观众情绪、推及文化普及、赋予公众话语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日本学者柄谷行人说:现代电视娱乐节目就是都市生活的说明书,可见娱乐节目的初衷是成年人娱乐消费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柄谷行人、《中国现代文学的诸问题》、东京岩波新书。]电视娱乐节目从电视问世以来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并迅速得到了发展,其内容形式不断得到创新,新的娱乐节目出现旧的娱乐节目消失已经形成了新旧交替的良好发展趋势。在国内来说电视是1958年问世的,也从那时就有了少儿娱乐节目,2003年12月28日开播的央视少儿频道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少儿频道,从那时起国内很多地方台也相继有了少儿频道,到2006年国内已经有了32个少儿电视频道。中国的动画片第一次播出的是《大闹画室》, 是在1926年播出的,而1955年播出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第一部彩色动画片,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产动画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也有了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内容丰富的动画片,在不考虑其节目的意义的情况下可以看得出国内少儿娱乐节目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但是在电视节目日益发展的今天孩子们待在家中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在外边玩耍活动的时间,也就是说电视节目占用了孩子们外边游戏的时间,儿童的户外游戏活动时间减少了、跟附近的儿童互动的平台减少了、跟家人及社会的亲身互动的机会减少了,本文称其为“笼中童年”。中国儿童接近四亿成为了世界上儿童最多的国家。中国电视观众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四是四至十八岁岁的电视观众,有近三亿,而四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达到了两小时24分钟,也就是说孩子从儿童时期到青春期十五六岁时看电视的时间能够达到10亿小时。儿童正处于初级社会化的阶段,是语言习得、记忆和元认知技能等认知发展,融合性社会行为、自我概念、自尊、朋辈关系等社会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自我控制意识小,很容易对电视节目被吸引,而且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没能够完全的确立,喜欢模仿电视。因此电视节目对儿童的影响很深。“笼中童年”是当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成为“笼中童年”是有很多原因,总结几点有:父母是双职工、社区建设中与儿童相应对的资源措施缺乏、社会中对儿童安全关注的单薄以及有关涉及儿童安全事件的频发等原因导致父母将孩子封闭在家中,以达到确保安全的目的,导致儿童的童年像笼中之鸟一样。而且“笼中童年”在家中接触的最多的是“数字产品”即电视。电视节目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因此少儿节目对儿童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认知方式以及思考模式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

  2.研究目的

  本方案中的服务对象大多是8岁至15岁的孩子,主要方法是开展小组活动,在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传统的户外游戏,拉近成员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互相交流,帮助他们走出房间,与电视保持安全距离。成为“笼中童年”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被电视节目所吸引,因此小组工作者在活动期间教会小组成员户外游戏,并使成员体验户外游戏的乐趣使他们了解户外活动对成长中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走出房间,与电视保持安全距离。

  3.研究意义

  本项目中的“笼中童年”是我们在做创新基金项目的时候赵宝海老师参考的意见,此后我们经过调研和论证得出来的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这社会问题寻找一种解决方法,寻找一种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因此写出了此计划书。本文的研究意义有以下几点:一、对电视节目陪伴下成长的孩子们的生活有了明确的界定,论证得出了“笼中童年”这概念,并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对家长们提示不要使自己的孩子成为“笼中童年”,从而使社会上的人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二、本文结合小组工作的原理和专业方法,写出了详细的计划书,社会工作专业包含的内容较全。三、计划书已经被运用到了实践活动,因此本文是在活动的基础上对计划书作了修改,更加接近实际活动,对未来的工作有借鉴的价值。

  二、文献综述

  1.相关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电视节目有了很大的发展,收看电视的人数逐渐增多,未成年人与电视的关系成为了社会上研究的热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计算未成年人与电视的研究,“自美国人开始每天按照客厅电视的节目表来安排生活以来”,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受电视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早期的研究者们从大众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三个领域进行着不同的研究,因此早期未成年人与电视的研究也出现了这三种不同取向。

  1.1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取向

  施拉姆等人对北美洲电视与儿童关系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调查与研究成为了早期的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代表。他们研究的重点是研究未成年人对电视的使用与满足感,而不是对电视的效果做直接分析。

  1.2 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取向的早期研究者们对未成年人与电视的关系研究中多有行为主义色彩,重点研究在于电视节目对儿童产生的立即影响,把电视对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社会行为中产生的影响放在重点,后来随着问题的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扩大到研究电视对未成年人的学习中的阅读行为、社会中的冲动,侵犯性社会行为等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

  1.3 社会学研究取向

  在未成年与电视的关系研究中,社会情景是不可缺少的中间介质。家用媒体中电视已成为了人们每天接触的、不可缺少的伙伴。无论人们是有意还是无意,是专心还是不专心,人们都在看电视、讨论电视和阅读有关电视的内容(西尔福斯,1994),指出了电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的地位和中烟关系。

  在未成年人与电视的关系研究中,社会学、大众传播学、心理学方面研究的成果很丰富。无论是佩恩基金的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研究,还是施拉姆等人关于电视对北美儿童的效果研究,都成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的里程碑;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早在1960年代即把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应用到儿童与媒介的研究中来;社会学派也较早就强调未成年人使用媒介的社会环境,并将调查青少年的亚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此外,还有其他专业的学者们运用其不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解释和研究了未成年人与电视的关系研究,例如:从语义学专业的角度试图了解未成年人是怎样从电视节目中获得意义;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电视节目对未成年人给予的看法;还有其他研究者与未成年人一起进行谈话和讨论,分析和总结出未成年人与电视接触后得到的经验等等,但是这些研究从社会工作角度分析和研究的并不多,更是专业介入的寥寥无几,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电视成瘾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是能够补充国内相关研究的。

  2.概念界定

  2.1 “笼中童年”

  是当下中国儿童的普遍现象。我们之所以将其称之为“笼中童年”是因为父母是双职工、社区建设中与儿童相应对的资源措施缺乏、社会中对儿童安全关注的单薄以及有关涉及儿童安全事件的频发等原因导致父母将孩子封闭在家中,以达到确保安全的目的,导致儿童的童年像笼中之鸟一样。

  2.2 小组工作概念界定

  小组工作时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是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团队意识,通过团体活动,达到个人成长,培养个人适应团体的能力,从而最终达到能够使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适应社会环境,能够从社会中争取到资源,帮助自己。

  2.3 小组工作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是小组工作的三大模式之一,把小组看做互助的系统,从而关注个人和社会系统,在小组中成员们通过互助满足其需求,从而增强个人的社会功能,提高能力,发现自己潜能,能够从社会中得到资源。

  三、项目设计

  1.理论基础

  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三维理论是舒茨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和其他人建立情感关系的需要,但是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需求度不一样。三个方面的需要即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包容的需要是指人们在小的时候没能得到家人的亲密交往,未来他们会习得否定性的行为,与别人接触时常常产生抵触社会,拒绝与团体活动的行为。控制需要方面,一个人在小时候常常被家人严格控制,那么未来他将在人际关系中喜欢控制别人,产生拒绝合作等行为的产生。在情感需要方面,人们在小时候得到的情感过度疏忽或过度溺爱,长大后他们可能会产生超个人行为或低个人行为。

  2.小组动力学

  小组动力学理论是1945年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创立的。小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发生的小组中的心里和行为内容称之为小组动力。小组动力包括静态和动态。这些内容赋予小组继续开展的动力。静态方面分为:小组的名称、目标和结构。动态方面分为:小组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和组员们的反馈等。小组动力学主要研究小组的目标、结构、凝聚力、压力等为小组的运行所带来的影响。其中小组动力学的核心是小组凝聚力,即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小组工作人员可以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听取参考意见,达到目标、价值的一致性,发展组员的安全感。

  3.社会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在观察别人行为和评价别人行为的过程中学习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有,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赞扬时其他人就会朝着这个行为而努力,但是这种行为得到的是批评,其他人就会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小组中,成员们可以观察和评价小组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2.小组设置

  2.1小组主题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勤茱海”活动计划

  2.2小组目标

  2.2.1给儿童的户外活动提供平台:社会工作者通过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争取资源,开展工作,通过活动的进行社区内的儿童能够与社区内其他同辈群体有了互动,社区也能够给社区内的儿童提供活动场所,也通过开展一些小区内的竞技活动,拉近社区内的人们的距离,从而能够给儿童的户外活动提供平台。

  2.2.2 改变父母的观念:现在城市中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因此家长们很少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户外活动,而且现在社会上儿童安全问题很多,因此也害怕自己的孩子单独户外活动会受到伤害或遭遇欺骗等,因此课后时间儿童要么是做作业要么是待在家中看电视或者玩游戏。通过小组活动可以使儿童走出家门,与其他同辈群体游戏或交流,丢孩子们的心里、生理上都有帮助,因此通过轰动改变父母的陈旧的思想,可以的情况下创造条件,使孩子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

  2.2.3 教会儿童户外游戏:本次小组活动的主题是“勤茱海”活动计划,也就是“小淘气”活动计划,所以是以户外的游戏为主,因此活动通过工作人员的安排,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学习户外游戏,培养感情,及时小组活动结束之后,儿童们可以以学到的游戏进行互动,这对传统游戏也能起到一个传承的作用。

  2.2.4 教会儿童与电视保持安全距离:在家中父母尽管知道孩子沉迷于电视的危害,但是自己又没有充分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游戏,所以只好用电视来管孩子,电视就担任了“数字保姆”的角色。即符合了家长的心里,也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但是长时间沉迷于电视节目对孩子们的健康是不利的,因此小组活动通过户外游戏,能够使孩子们劳逸结合,也能够给家长腾出一些空余的时间,因此小组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教会儿童沉迷与于电视节目的危害,从而使儿童改变对电视的态度,与电视保持安全距离。

  2.2.5 倡议保护儿童:社会上关于儿童问题有很多,如拐卖儿童、撞死儿童等事件,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又与社会上对儿童权益的保护意识薄弱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通过小组活动,工作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制作海报、公告栏、微信平台等方式对社区乃至整个城市作出宣传,提倡保护儿童权益,使社会关注儿童问题,使人们学会保护儿童。

  3.服务对象

  沉迷于电视的8至15岁的儿童

  4.小组规模

  10人至15人

  5.小组性质

  小组性质是自愿的开放性小组,具有教育小组和治疗小组的特点

  6.小组的时间、地点和次数

  鉴于学生的课业以及其他活动的安排将时间定于每周六下午三点到四点,共开展五次活动。活动地点为兴安盟扎赉特旗G社区。

  7.招募方法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平台,公告栏上贴海报,再通过走访了解社区内的儿童的生活情况,与父母沟通。还可以在社区中开展一些活动,使社区成员关注社会工作者,再进行招募成员。

  8.工作人员安排

  工作人员有实习社会工作者胡那苏图、康淑娟、乌日罕,以及G社区工作人员等。活动由胡那苏图主持,康淑娟进行拍照及应急安排,乌日罕进行记录和观察。小组活动结束后,可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主持活动的角色,继续开展工作。

  3.活动计划

  第一次活动:老鹰抓小鸡

  第一次活动需要破冰,而且需要让组员明白本次活动的总目标和活动规则等,因此我们选择了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通过轮流扮演老鹰等角色,相互认识,相互破冰给活动做好了铺垫。

  第二次活动:扔砂包

  扔沙包是经典的户外游戏,组员通过扔沙包游戏,互相之间的默契增多了的同时提高了组员间的情感,并且通过工作人员的带领和讲解,组员们认识了电视成瘾的危害,并体会到了户外游戏的乐趣。

  第三次活动:跳绳、跳皮筋比赛

  通过前两次活动的铺垫和开展,组员们对电视成瘾有了一定的见解,并且通过游戏培养了组员间的情感,所以本次活动是培养组员间的团队凝聚力的,因此通过分组比拼跳绳跳皮筋,培养了组员间的团队精神。

  第四次活动:放风筝

  通过放风筝让组员们感受蓝天白云,开阔胸怀更好的认识自己,感受到户外活动的重要性。第四次活动也是对整个活动的一个总结,也是组员们自我提升、自我评价的最佳环节,因此在感受放风筝的乐趣的同时,使每个人作出总结,对整个活动做好评估。

  4.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1 小组的规范方面

  因为小组成员是8岁至15岁,所以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是比较淘气的,所以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配合工作人员的安排,不遵守小组活动的纪律,也可能会出现迟到早退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工作人员在建立小组时与小组成员签订小组契约,使成员了解和遵守小组规范,并且还可以用激励机制用口头表扬或小礼物赠送的形式奖励遵守规范的成员,也可以适当的惩罚不遵守约定的成员。

  4.2小组活动的进度方面

  在小组活动进行的时候,成员出现不积极参与活动或保持沉默,不配合工作人员的安排,会影响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工作人员可以用小游戏或者笑话等引起小组成员的兴趣,使其参与进来,如果成员出现退组现象的话,可以单独进行沟通和了解并且招募其他成员来进行补充,如果多数成员退组,那工作人言就及时发现和评估活动的不足或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自我检讨。

  4.3 其他方面

  开展小组活动,参与的人数较多,而且小组成员是8岁至15岁的儿童,比较淘气,所以工作人员时刻准备应急措施,提前准备医疗用品等,保障成员的安全。如果工作人员有急事不能参与活动,需要提前沟通,寻找社区工作人员或其他能胜任的人来开展活动。

  5.项目评估

  为了使活动的有效性,制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评估方法:

  5.1 让组员填写一份关于活动的预想和想从活动中得到什么收获?经过收集组员对活动的想法,改进下一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5.2 收集意见,活动结束后让组员填写一份从活动中得到的收获,或对活动的不足的改进意见。从组员对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的提供,能够使以后的小组活动更加合理,对以后的活动作出借鉴。

  5.3 每次活动都需要具体的评估,每次活动结束之后,工作人员和组员都要填写一份自测量表和活动量表等,通过数据分析评估活动效果,改进活动内容。

  5.4 对小组的服务进行评估。活动具体开展的内容与策划的统一于否,是否得到了计划书上写的一样的结果,服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也可以从这一评估中调查工作人员对活动的态度和服务的合理与否。

  5.5 追踪评估。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社区工作人员或家长的回访或通过电话、微信等了解成员的活动后的改变。从而对未来的活动提供参考。

  6.经费预算

  物品 金额

  宣传费(海报、宣传单、联系费) 100元

  活动物资费用(纸、笔、卡片、剪刀、彩纸、彩笔等) 150元

  奖品、礼品等 150元

  零食费用 100元

  洗照片、电池等 50元

  交通费 150元

  其他(应急物资) 100元

  合计 800元

  四、反思和不足

  本次小组活动是在8岁至15岁的儿童中展开的,这一阶段的孩子本来就喜欢淘气,符合活动的主题“勤茱海”,所以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有了一定的挑战。工作人员需要有更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把握活动的顺利进行。活动中工作人员要带动组员的积极性,与组员共同完成活动,确保活动结束的时候能够使每个组员都能得到成长获得帮助和学到知识。而且在开展活动之前应该提前与家长、社区、督导等联系和沟通好,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活动的安全性。

  本次活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开展每次活动的时候,由于组员的特殊情况,每一次活动组员都没能全部到齐,每一次都有一两个组员请假;2、小组的成员较多,每一次开展活动都需要比计划书更多的时间,结束游戏也很托时间;3、有特殊情况时,如哭泣、吵架等情况出现时小组活动就停止,组员中途退出等情况出现,工作人员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较弱;4、小组人数较多,没有考虑到每一个成员的差异性,没能做到每一个活动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小组活动结束时哟的成员没能达到目标,没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总体上来说,经过工作人员的努力,完成了五次“准”活动,让组员懂得了户外活动的重要性、明确了沉迷电视的危害,并教会了组员10个左右的户外游戏和规则,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在社区提供了户外活动的平台,完成了小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柄谷行人.《中国现代文学的诸问题》[C].东京岩波新书.2004年.

  [2]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A].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3]高华琼.《城市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小组工作计划书》[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4月.

  [4]韩卫娟.《中国当代电视娱乐节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6]刘梦.《小组工作案例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7]李迎.《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小组工作计划书》[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5月.

  [8]刘伟.《小学生时间管理小组工作计划书》[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5月

  [9]马玉娜.《以信任为基础的小组动力分析——以四川灾区金凤村妇女刺绣小组为例》[D].中山大学.2010年.

  [10](美)莉萨·博林、谢里尔·西塞罗·德温、马拉·里斯—韦伯等著(连榕、廖佩君、陈坚等译).《教育心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11](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原著.《电视与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12]孙智英.《我国少儿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现状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胡那苏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