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调查报告

  ——基于陕西省8所地方高校的调研

  摘要:本文对陕西省8 所地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结果进行了较为科学、合理地分析,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研究提供可行性借鉴。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工作 问题 对策

  1 调查方法和样本构成

  本次调查从2013年12月开始到2014年4月结束,对陕西省8所地方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从事资助工作的老师等进行随机访谈。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9份,有效回收率为97.38%。

  2 调查结果和初步分析

  2.1 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涉及大二362人(46.5%)、大三417人(53.5%)。其中男生245人(31.4%),女生534人(68.6%)。调查发现:83.1%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农村户籍,14.7%是县镇非农户籍,仅有2.2%是城市非农户籍。调查显示:月平均学习生活费用500元以下占51.8%,500~699元占37.7%,700~899元占8.9%,900元以上只占1.6%;学习生活经费来源中,父母供给是绝对主要方式,占54.6%。

  2.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现状

  所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的大学生。[1]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使得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呈现出如下特点:[2]

  2.2.1 重物质资助,轻精神关注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结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调查发现,72.6%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人文关怀对他很重要,没有人认为不重要;仅有3.9%的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非常满意;仅有1.9%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人文关怀能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20.4%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需要;14.8%的学生认为经济资助对经济困难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67.6%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还有17.6%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作用。由这些数据可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重物质资助,轻精神关注,没有把经济扶助与精神关怀很好地结合起来。

  2.2.2 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引导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共性,但因为成长背景和性格不同又有个性差异,这就要求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时,不仅要关注群体特征,更应把握个性特征。调查中问及“你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多久与你谈心一次”,59.3%的学生选择一学期,10.9%的学生选择两个月,6.5%的学生选择一个月,13.3%的学生选择从来都没有。由此可见,教育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次数是达不到标准的。

  2.2.3 重理性认知,轻情感交流

  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下,学生工作者和教育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教育与灌输,过于强调理性认知,忽视情感交流。[4]调查中有76.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教师单纯灌输”的形式。同时,有51.1%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没有人性化。由此可见,用“我讲你听”的灌输模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缺乏对学生尊重。

  2.2.4 重工作流程,轻关怀合力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员配合。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资助管理人员少,且忙于资金的筹措管理,很少有精力有时间进行人文关怀。调查中,学生认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过人文关怀的专业课教师只有0.9%。39.6%的学生认为负责资助的管理人员对学生没有耐心,有5.2%的学生认为管理人员嫌贫爱富,对经济困难学生冷落甚至轻视。

  2.3 原因分析

  2.3.1 社会方面的因素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部分人价值观紊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滋生,淡化了对人文、道德的追求,不关心他人和社会。这些消极因素势必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研发现,部分高校教师忙于个人事务,对学生关心不足,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

  2.3.2 思想教育者的因素

  调查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评价为“很好”的仅占2.9%,25.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部分教育工作者人文关怀理论滞后;思考问题片面化;开展人文关怀的内容单调,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3.3 个体因素

  调研发现,39.8%的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是自卑封闭,对待学习动力不足,45.4%的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由于经济窘迫所产生的多种压力,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交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较弱,人际关系紧张,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关怀的难度增大。

  3 对策建议

  3.1 营造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氛围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弱势群体,被“施舍”是一件有降尊严的事情。资助工作应该“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操作,要改变逐级推荐、层层审批、投票选举、张榜公示等形式,保护学生隐私,维护学生尊严,彰显人文关怀,处处体现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尊重人,逐渐形成人文关怀的氛围。

  3.2 形成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合力

  在资助工作中,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可以通过QQ、微信等形式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交流,了解思想动态,加强心理疏导,关注交往需求、树立学生自信。

  3.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探求富有人文关怀意蕴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文化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4 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

  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是“人”,是对人的关怀,尤其是要关心人的发展和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纯的物质层面上“一助了之”的资助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裴沛.人文关怀理念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思考[J] .中州大学学报,2010,27 (06)

  [2]张锡钦.论人文关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效果[J] .华章,2012 (26)

  [3]蒋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2010

  [4]陈赤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探析[D] .河北师范大学,2012

  李隽 杜国辉 董芳 郭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