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备课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后,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从研读课程标准开始,对课程资源、对教材、对学生等备课要素进行重新认识,对备课的各个环节重新思考,更加注重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关键词:备课 课程资源 课堂预设 课堂生成

  备课是贯穿教师教学生涯的最重要最大量的从不间断和永无休止的工作,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作为教师备课,备课程标准(以前是教学大纲),备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备学生这是永恒的主题。

  一、研读课程标准是备课的第一步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它融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是制定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历史教师掌握历史课程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编排体系;领会课标对每一历史事件的具体提法。学习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可以有助于我们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课程标准的各部分内容标准,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基本线索和总体架构;学习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可以有助于我们掌握历史的教学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课程标准中的附录,可以有助于我们拓展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二、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课程资源是指与课程和教学相关的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我们一般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化资源。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政府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张廷凯丰力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4月第1版)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经常可用的教学资源有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等校内资源和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等校外资源,以及网络化资源。而教科书则是普遍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均有,因此具有普遍性。历史教科书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它既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基本来源和进行独立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较好处理教科书和灵活驾御教科书,不仅关系到知识教学目标落实与否,而且关系到三维总体课程目标的达成。一堂好的历史课,是历史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而这种创造性首先要建立在对教科书的深入钻研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历史教师备课的第二步工作便是深入钻研现行教科书为主的教学资源。

  三、注重对学生的研究是备好课的关键

  历史教师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后,还应该采用调查、访谈等办法,仔细研究学生。备学生是指了解学生的需求、心理特点、原有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和储备的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均会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必须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知水平、学业水平、)与特点,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目的、知识基础以及非智力因素、学业困难等内容作为备课的基本依据之一。

  1.学期备课必不可少

  关于备课,还有历史教师的学期备课,也就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是教师学期教学准备工作的最终体现。所以,教师在接受某一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后,首先应制订学期教学计划,使学期的各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紧紧围绕这个计划进行。同时,还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程序,使学期的学科课时安排与教材内容的基本次序配合适当,并努力做好学期理论知识的储备和概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力求在期初做好历史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

  2.关注单元备课

  教师备课需要在每一单元教材的备课中,达到既能从整体看到局部,又能从局部看到全体,宏微并举,这样才能把教材各单元的知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由于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运动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纵横联系。因此,教师在接受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之后,在认真学习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认真通读教材,把握教材整体的框架结构,并清楚教材上的全部基础知识要点,然后再分析每一单元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每一单元关键点和重难点,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历史结论、历史概念及教材的深浅度,更要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以及高一级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经验体会文章、通俗历史读物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系统、透彻地掌握教材的精髓。单元备课必须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备课单位,虽然有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编制(教什么、学什么),教学策略的设计(如何学、如何教),但注重的是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和教师对课堂的预设。什么是课堂的生成?课堂的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或安排有较大的偏差,超越了教师的预设轨道。它包括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生成。它表现为:(1)课堂意外事件发生,如学生学习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在分组中,在讨论中,或在学生的课堂展示中均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2)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学习过程中激起灵感或出现问题,它有可能超越课程标准,但我们也不能听之任之;(3)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而这种生成较多的是从教师有意识的课堂预设中激发出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教学设计要突破常规、改变观念,教学设计要留有余地;要创设情景,激发生成。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必须从备课这一环节开始。

  马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