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导行应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众所周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离不开的是对学生的导行。可以说,一节品德课关键是看老师对学生的行导得怎样,即品德课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行是否成功。笔者认为:要成功进行导行,必然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我校现试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品德与社会》。从目前的实验情况来看,这门课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其原因在于:一、课程的设计倾向于社会生活,更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和适用性,因而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一、教材内容紧贴生活实际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我先设计了动画故事引入:东东一个人在家,突然从楼道口传来一阵烟味,东东打开门一看:原来楼道起火了。他该怎么办呢?这时学生自然就联想到火警119。但如何报警呢?我事先就准备好了报警的设备:两部电话、一顶火警的帽子。于是学生马上自告奋勇地来扮演东东和火警叔叔然后根据他们的表演,生说出该注意的地方,第二次的扮演自然真实、熟练多了,体现了遇到火灾紧张但不慌张、沉着冷静地处理险情的方法。导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无形中二者皆顾了。

  二、内心感受来源与生活实际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将自己的调查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课外有内容写,课内才有话可说。《钱该怎么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一课。我在教学前,让学生先去调查爸爸妈妈一个月里的收入、开支,再把自己调查后的感受写下来。在品德课堂上,我只是询问孩子们:“你通过调查父母的收支情况,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钱该怎样花?”正是有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调查,作为多数是农村孩子的学生们,都感到父母挣钱的艰辛,体会到了钱来之不易,很多学生甚至制定了零花钱的计划,改变了平时大脚大手花钱的坏习惯。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父母劳动的辛苦,内心受到强有力的震撼,导行的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调查研究联系生活实际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生活,我们会发现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利用身边活生生的事例,进行思考,辨析,提高自己的思辩力,让学生亲信品德,将良好的品德深入心灵,纳入自己的行为,这是最生动有效的品德教育。在学习《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一课) 前,我也让学生深入超市、农贸市场进行实地调查,搜集食品袋、衣服上的卡片、产品说明书等。等到上课时,孩子们带来的食品袋、衣服上的卡片、产品说明书种类之多、全面,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这课有个小环节:食品袋上学问多,学生们真的实际调查,自行发现了食品袋上有关的生产厂家地址、电话、条形码、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配料以及“QS”食品准入标志等必须注意的知识,他们真的做了一回生活的有心人!随后,怎样做调查,怎样环保、购物,同学们都处理得很好。在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孩子们不单是知道找消费者协会、工商部门投诉,还知道如何打击奸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更难得的是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了一股正气,导行也真正得以实施。

  总之作为教师,我认为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李彩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