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立足于重庆,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满足企业需求。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一、专业现状分析

  重庆轨道交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为适应重庆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需求,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自2008年率先在重庆开设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其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重庆轨道交通站务员以及铁路车站运输类岗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实现100%。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为跟踪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特别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并加强调研,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机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形成了以服务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发展为宗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掌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员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及新技术学习应用能力,能够从事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与站务管理、列车乘务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

  (二)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明确了必须依托行业、依托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学生优质就业的思路。为此,学院专门建立了校企合作工作组,不断完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依据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依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三)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企业紧密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打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条主线);学校和企业双元一体(二个主体);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和预招聘(三个模块);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四个对接)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一体,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与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在教学、实践和学生就业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设置课程体系、共同组织教学与实践、共同参与毕业生推荐与选拔等,“订单式”培养人才。

  2.实施“2+1”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预招聘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第四学期由学院择优推荐参加合作企业的选拔;大三时在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并通过企业考核后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由此实现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的有效衔接。

  3.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学院通过与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铁路局等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期间,学院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实习技术指导和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尽快熟悉岗位工作要求,缩短学生工作适应期。学院派出指导教师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监控。企业和学院共同制定实习任务书和实训指导书,共同制定考核方法与考核标准,共同对顶岗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

  4.开展工学交替岗位实训

  为适应轨道交通客流规律性波动的特点,学院与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客流高峰期安排学生进驻站段进行为期1至3个月的短期实习,之后返校学习,实现了学习和实习的交替进行。短期实习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缓解了客流高峰期企业的用人压力。

  5.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职教师,鼓励在职教师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开展技术服务,聘请企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做为专业带头人,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等方式,建设专业教学团队。

  6.开发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按照“紧贴岗位,能力为先”的育人思路,从地铁站务安全员、车站值班员、铁路客运员等工作过程出发,分析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参照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探索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的开发。

  7.推进“双证书”制度

  在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资质认证体系建立之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各城市轨道交通公司自定标准并对本企业职工进行技能鉴定,缺少面向公众的专业技能考证渠道[2],因此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后参加由企业组织的技能鉴定。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资质认证自2012年进入重庆后,学院开始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助理城市轨道运营管理师”,接受行业技能鉴定,达到岗位技能要求。

  三、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深层次推进问题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主要与大型国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往往需要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以促进校企双方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二)订单模式培养的就业问题

  由于企业数量少,专业针对性强,订单模式培养的学生再次转岗的困难大,就业面较窄。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既要考虑学生对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又要注重专业拓展和素质拓展,同时通过扩大校企合作范围,促进学生的优质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年11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

  [2]朱宛平,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3]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吕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