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良好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最终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在课堂上,老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觉得,要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 《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然后再讲解诗歌,这样学生学习的效果就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能化“压力”为“魅力”,通过我们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最后走向积极,这就是教师的教育艺术。

  二、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会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的演讲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1.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

  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

  2.爱读书的习惯

  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名著是人类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同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阅读名人传记,既是向书本学习,又可以了解某种成功的人的人生经历,读者可以获得一举两得的收获。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阅读名人传记,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文学知识,而且对激发人的志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增长应试接物的智慧,提高写作水平,都会有一定的借鉴启迪作用。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学生也会终生受益。

  3.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

  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的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还有就是写出来错别字也特别多。那么我们平常就让学生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很多想法,对我们的教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他们还不都是写出来的。

  4.向别人学习的习惯

  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5.怀疑,好问的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怀疑精神,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况,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我们只有具备了勤学好问,乐学善思的精神,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四、注重语文的渐进性

  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学生就会自暴自弃。这时,我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积日累月的练,练到非常熟悉,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正所谓习惯成自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正确指导学生,我们的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们也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语文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的硕果!

  刘小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