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团队培养方式的探讨

  摘要:在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经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而帮助他们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建立相应的培养方式,有适合他们成长的机制作为保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团队培养为实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创新团队 培养方式

  1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分析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品质,以及独立工作和思考的能力。

  1.2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不足,而大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这些训练,理论知识就不能很好的转化为思想动力和工作能力,这也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团队的创新活动无法深入。

  1.3 我们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力度,同时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不要把评价学生的评价标准仅仅只是局限在学生的分数和课堂中的表现上,为学生积极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从实践中,从真实的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体现,而信息类大学生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经过长期的培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独立工作。

  2 大学生创新团队培养机制的设计

  2.1 选拔机制

  大学生创新团队的人才选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要给那些做事情充满热情,研究问题能够深入,有毅力的学生,不能只是考虑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通过无数的实践证明,兴趣才是创新活动最大的动力。所以在选拔学生时需要考虑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专研精神以及对技术的热情。大学生创新团队的选拔需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其兴趣和团队中得研发工作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非常重要。例如:以信息系的学生为例,在帮助学生组建团队的过程中,需要将人员进行有机的组合和搭配,一个软件系统开发方面创新项目团队需要有UI界面设计、web开发、数据库开发等人员,这就需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的项目来选拔人员。

  2.2 指导和培训机制

  老师作为学生创新团队的指导者必须自身过硬,具备对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热情能够很好的去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障碍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并以自己最实际工作来引导学生继续努力,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作者认为一个好的创新技术人员,精神品质上的锻造尤为重要,指导技术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工作品质上的传承。

  其次,老师要制定好一个培训指导计划,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针对性给出计划安排。同时,新进入团队的学员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和训练。

  每周都要保证有相应的学习安排和计划,制定的计划应该是可以执行的,是可以实现的。每周创新团队的成员以及指导老师要进行交流,分析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办法。同时,要对创新团队的负责人进行考核。

  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和校外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打通项目渠道,建立项目研发的长效机制,把真实的项目带到学生的创新团队中来,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研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创业创新的精神是一个长期培养的结果,为了让学生具备创新的勇气和胆识,能够在艰苦的研发道路上走得长远,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激励机制。在完成了相应的工作和任务后可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提供项目实习津贴,来解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同时也是一种对学生能力的认可。

  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有着失败风险的活动,尤其是在IT行业,互联网行业,所以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要培养学员抗击失败、抗击风险的能力,能够承受项目的失败。创业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只有经历过无数次的跌倒才可能成功。所以团队成员需要学会自我调节,能够很好的释放创业失败的痛苦和压力,在创业过程中理解创新的艰难,同时也是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失败和成功都需要激励,尤其是学生时代的创新和创业。一旦项目进入瓶颈期,指导老师能够想办法激励学生,能够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再次投入,让团队能够重新出发,确定目标继续努力,百折不回。在物质上重新投入,指导老师自身要有过硬的能力,既有技术上的功底,也必须有融资和建设团队的素质,可以多渠道,全方位的解决团队的问题,当然整个过程,创新团队的成员应该全程参与。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激励是一剂良药,正能量固然重要,同时也不要忘记用社会和市场上失败的例子来告诫学生,反面的激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团队成员的触动。

  参考文献

  [1]张宇萌,雷文武,大学生学科竞赛水平提升模式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5):119-122

  [2]梁拴荣,贾宏燕,创新型人才概念内涵新探[J].生产力研究,2011(10):23-26

  [3]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103-105

  康佩 王珏辉 余梦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