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朵诗意的花在学生心田

  ——在语文教学中用心聆听字里行间的诗情

  摘要:诗意地学习,是体验的学习、直觉的学习、顿悟的学习、审美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切近语文的本真和规律。学生学习的诗意就是诗意的生命。通过诗意的学习,最终成就和成全学生的诗意生命。诗意的生命是一种言语的生命,是一种美善相谐、至诚至真的生命。

  关键词:诗意 诗情

  海德格尔说: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

  到诗意的生活。

  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作为其发展强大推动力之一的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人们不断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寻找一种让教育路越走越宽广的方法。但要闯高考座独木桥,又必需要遵循特定的规律,这就不免让教育束手束脚,无法放开。尤其是语文教育。语言文字本来是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的,却总被试题答案的标准而僵化了,逐渐失去生命。因此,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语文的兴趣逐层降低,到最后兴味索然。语文教育日渐陷入困境。如何重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冥思苦想极待解决的问题。

  一、和学生以心品文字,悟诗情。

  好的文字,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首诗。关键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诗情。这应该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长时间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汉文字奇妙无穷,每个字的背后都有着无穷的意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到将这种奇妙之处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清楚楚感受到,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不知不觉学会品味,不知不觉生发兴趣。我在给分析讲解文字的时候,不用任何范本,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解析文字的含义。我不会让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我的话,而是叫他们用心地听,让他们发现我每一次说出的语言都不一样,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但它们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学生们习惯了一板一眼地记录,开始不太适应这种做法,但很好奇。时间一长,不但适应了,而且无意识中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增强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文字应该着较强的敏感力。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当有些话说出口时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某些词语用得不对,比如动词,比如修饰词不够妥贴,要及时加以纠正,并讲明改后的文字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文字需要与心灵产生共鸣。在那些扣人心弦的文字面前,需要将自己沉入其中去。不管是用音乐去感染,还是用语言去描绘,教师都要能够真正带领学生一起浸润到文字所渗透出来的诗情中去。比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虽然用的是一种很常规的情景设置方法,相信许多语文老师都用过,就是先放一首《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可能有些不同的是,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听的时候,这首我听过无数遍的曲子,居然依然听得我泪光涌动,我被曲中的波涛与光影、深刻与无奈深深打动了,曲终之后,依然久久沉浸其中,学生也受到深深的感染,先在氛围中设置了诗的情画的境,再从文字中体会,就很容易深入其中去。

  二、教学生以声读文字,传诗情。

  我在教授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部分的时候,没有一篇篇地去讲,而是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准备,然后以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展示。于是学生下去仔细阅读,深入思考,认真揣摩,准确地把握情感,然后尽量将这种情感读出来。当然这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形式,许多学生能够理解但无法准确传递。于是耐心指导,从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方面教学生掌握技巧,这样一来,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理解能力,培养了敏锐性,能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上处处都是诗情。

  一首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学生开始读的时候只是急于读完,语速快,语调平平,毫无起伏。那么要让学生先去了解写作背景。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两句诗,它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感受,强烈的呐喊。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所给予人的感受,只能是感官上的触觉。重要的是在于诗人的内心深切地感到了寒冷的封锁,使他不能不爆发出这强烈的呐喊。因此,两句应该读得低沉而厚重,充满力量。尤其是“封锁”这个词,更应该重重地缓缓地吐出来。另外,诗中形容词的沉重,动词的强烈的撼动感,都应该借助低缓的语调有力地表现出来。每读一首诗,每读一篇文,就经历一次情感的沐浴与洗礼,丰富,深广,荡人心魂。

  三、带学生以笔写文字,孕诗情。

  干巴巴的文字既无美感更无诗情。要学生的文字不干巴巴,就得让学生心中有诗情,笔下能够写诗情。

  要想学生心中有诗情,就得教他们学会爱,爱自己的生活,爱天地万物,爱身边的人。在这方面,身教重于言传。我会用自己的言行感染他们,用自己的文字给他们示范。

  “上上下下都要经过那坡长长的阶梯。很多时候都是埋头上,或是下。这天,无意间摆了摆头,眼风从左右飘过,便意外地发现了一丛又一丛的小白花,在阶梯的两边很肆意地生长着。一朵朵小小的白花密密地挤在软软的滕蔓上,很好地掩饰了那些枯黄的滕蔓在季节中逃避不了的萎败。叶枯了,滕干了,唯有那小小的白花昂然地张扬着生命朴实无华的生机。毫不瑟缩。

  有的将自己的身躯攀搭在近旁的还没成年的小柏树上,将单调的绿色点染得一下子便明艳了。”(我的作品《热爱》)。

  “走在路上,任翻卷的雪花包裹着自己。落在发际发梢的雪瓣有的化去,有的依然随风而舞。伸出手掌,片片飞落的雪花在触及掌心的刹那倏然而逝。钻进脖颈的雪片,化作丝丝凉意嗞的一下便不见踪迹。外衣上面则是一层薄薄的积雪,抖落了,又很快再积上。脚底下是水与雪混杂的冰凌,踩上去滑滑的,小心冀冀犹如初学冰上舞蹈。起来。风轻轻吹过,花丛盈盈而舞,增添了整整一坡荒园的摇曳的姿态。”(我的作品《属于季节的风姿》)。

  “在破晓之前的迷蒙里一步步往上爬。越走,天越亮。登上顶端,回首,静静矗立的黛青色的远山,宁静的不慌不忙缓缓流淌的江水,依然在沉睡中的面容安详的滨江小镇,小镇背后这条笔直上冲毫不柔软的爬坡大道以及大道两旁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林木,如轻朗空灵的山水画。人行画中,画为人生。雨后初晴的日子,对岸山间白雾奔腾,由这条山涧奔入那道山弯。前一波未消,又一波涌起。再晴些日子,便只见薄薄的透明的带状轻纱白缦隐隐在山腰飘动,一直飘一直飘,直到暧暧的阳光用她温柔的手慢慢地慢慢地拂开那似有若无的遮挡,还大山一份真实而硬朗的容颜。”(我的作品《寒花走路记》)。诗意地学习不同于简单理性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它是体验的学习、直觉的学习、顿悟的学习、审美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切近语文的本真和规律。

  成就学生诗意的生命乃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向着这最高境界持续不断地努力地奋斗。

  刘红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