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德育环境建设的探究与创新

  摘要: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要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生动,重要内容和前提是建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德育环境,建设适合学生成长的德育环境。

  关键词:新课程 德育环境 探究

  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活是关注生命在生活中安全、健康成长的动态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然而在“原生态”的德育环境中德育工作的成效却在逐渐变弱,风声雨声俱下也不会留下很多痕迹,而细雨润物往往力量是最大的。

  一、重建校园德育实体,全面优化德育人文环境

  学校德育工作要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生动,重要内容和前提是选择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德育环境,选择适合学生成长的德育,善于营造符合学校教育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德育实体。由一个个实体构成的真的、美的、善的和规范、实用、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是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实践的准备室,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载体,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媒介。德育实体建设,要符合德育活动中的实践德育和认知德育相统一的规律,符合德育实践中的人的主体性和环境影响相统一的本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在实践活动中的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德育实体建设还要充分体现人本化、科学化、社会化、德性化的要求。以德育实体为载体,以德育实体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师生互动、人物互动中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精神的契合。

  二、改革德育工作制度和评价模式,着力营造人性化的德育环境

  德育人性化就是让德育这个严肃的工作,充满人情味,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爱的温馨,体验到责任的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德育这项艰难的工作不再是冷冰冰的令人望而生畏的过程,而是让人倍感亲切,充满活力,洋溢激情的神圣事业。

  为了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一系列的学习、安全、礼仪等各项行为规范,为提高规范教育的可操作性,再将各条规范具体化,并将各班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和“三好学生”等主要依据。在规范评比过程中,各班又建立了班级考评制度,这些做法,是不少班主任的经验之谈,并为自己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沾沾自喜。可是这样的规范教育,真的是有效吗?我觉得不是,如果说“有效”,也是短期的。因为这种“有效”是学生在各种规范“高压政策”下的被动表现,而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主动需要与表现。一旦这种“高压”政策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解脱、发泄。我校毕业班学生临近毕业时,怎么总是出现乱摔乱砸,纵情发泄的现象?那是一种心理的解脱。只有当这些公德礼仪、道德规范成为学生自我生命成长的需要,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否则,只能是“掩耳盗铃”。

  三、创新德育工作内容、手段和途径,创建具有时代特点的德育环境

  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四、深入探究德育工作方法,创设更加生活化的德育环境

  “生活即教育”——创设生活化德育环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他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为了让学生不至于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要让环境来暗示和熏陶孩子的道德情感,从而升华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为什么要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呢?首先,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学校德育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德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存在着诸多误区,教师以德育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德育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学生还因此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德育生活化,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它让学生的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回归学生自我。这是目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举措。它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学生不同与成人、不同于英雄人物、不同于历史文化人物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把学生看着是独立的人、完整的人、社会的人,是成长于社会生活中的有生命价值、有独特人格的个体。它更多地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

  其次,现实生活是学生健康成长、成熟和发展的基础,但它还不是学生需要的全部。德育生活化,更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产生效果的基础上,学会思考生活,提炼生活,吸取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经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判断、行为能力,进而跳出原来的生活圈子和生活眼界,超越自我,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三,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等内容中蕴藏丰富的德育素材。我校曾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开发和挖掘“生活德育”资源,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德育活动:如“最美夕阳红”、“送您一束康乃馨”、“五个一”活动等,这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使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构的主体构建,唤醒了学生形成高尚道德素质的动机,并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变成了自觉、自愿的主体性行为,从而使学校进一步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活动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信心。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重新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学生德育环境的建设进行深入探究,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服务,将是我们现在及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

  杨永刚 吴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