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摘要: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等的特点。数学课的教学就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思维 表现欲 趣味性

  兴趣是人的欲望、需要、追求的征兆、兴趣能使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学生对某一种学习活动有兴趣,就全神贯注于其学习活动,学生的兴趣既是学习的动力和先导,又是教师确认学生发展水平和阶段的依据之一。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要为学生提供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把学习任务作为自己的强烈要求,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在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精神饱满地去学习、探索和追求[1]。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等的特点。故而,数学课的教学就是根据数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表现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问题的解决,则是将面临的新问题进行转换、分解、组合、引伸或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对比与归纳之教学。现就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强烈的表现欲,也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举动。首先,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和信心的显示。特别是小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推动他们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设计促使学生表现的内容,提供表现的机会,并及时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尤其是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更应该给予表扬,借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更新观念,发挥自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来说,在现今的素质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抛弃那种对学生片面的以分数论高低的认识,不能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把学生划分为好、中、差。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不同的学生,他们的闪光点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思维快,对问题的反应较敏捷,课堂上较活跃,但成绩较差;有的学生课堂上注意听讲,对问题反应较慢,但成绩较好;还有一部分学生,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成绩也不理想,但作业写得整整齐齐,一目了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决不能用单一的分数去划分学生的好与差,要善于捕捉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全面正确地引导他们,使他们充分发挥其特长,对成绩及时表扬。当他们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定会在他们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存在,便会不断的创造条件,改变自己,积极进取,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例如:我所带的班有一个学生,由于她年龄小,动作较慢,被任课教师们视为差生。自从我教他们的数学课后,不断地寻找她的闪光点。发现他的作业特别整齐,于是我在全班展览她的作业,并及时进行表扬,还寄予她的希望,希望她上课能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正面教育和引导,在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她的学习成绩已跨越到班级中游了。通过这种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新颖生动,增强教学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中,使我感到要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就要从直观入手,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方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认识途径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因此,在二年级的教学中,我采取从直观入手,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教与学的形象性、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除法的第一种分法》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拿出八个正方体,让学生把其分成四份,看看每份有几个?学生对这种新的活动兴趣很高。很快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分法。接着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分的,每份几个,再让其把其中几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投影演示,然后板书,出现的情况是: (第一种:1 22 3 第二种:1 1 2 4 第三种:1 1 1 5 第四种:2 2 2 2 )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这几种不同的分法分的结果怎样。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前三种分发,每份分得结果不一样多,第四种分法每份结果同样多。通过这一实例的教学,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互分东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分不一样多;一种是每份同样多。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及时指出:像第四种每份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然引出“平均分”这一概念,为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奠定基础。这种直观、灵活的教学方法,一是将抽象的思维通过直观认识,快速的被学生所吸收;二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思维、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

  四、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上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写,做一做,玩一玩,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授完10的分成以后,为巩固所学过的的知识,组织上了一节活动课。把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要求学生填在□里,每个数只用一次:□﹢□﹦□﹢□﹦□﹢□﹦□﹢□﹦□﹢□。让学生自己拿出学具摆一摆,填一填,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很容易地就填完了,并且进一步巩固了10的分成与组成,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再例:我在讲完加、减法混合运算后,又组织了一堂活动课:我首先给出一枚5 分硬币,四枚2分硬币,八枚1分硬币。要求学生从这些硬币中拿出8 分钱,问他们能想出几种拿法?学生对此很认真的自己动手摆了起来,全班很快就出现了多种答案,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总结,并及时表扬。通过活动课的教学,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对此,学生学得很认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上这些只是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肤浅的实践总结。要真正充分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还有待各位同仁共同努力,在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又兴趣浓厚的良好氛围中去自觉地、主动地接受知识,学好数学。总之,教给学生以事物的背景,就相当于迅速地让他们取得接近于自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立梅:浅谈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11-04

  [2]殷红:浅谈如何学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J].安徽教育,1999z2

  文/张昌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