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微格教学、课程设置、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师范生出勤率低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改善师范生出勤率低这一现象。

  关键词:出勤率 理论 实践 原因 对策

  大学生出勤率低是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且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愈演愈烈,引起教育研究者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比如,胡启先、易发建等人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对大学生厌学行为做了比较;刘琦、胡柳洲曾提出大学生的时间冲突及无主见的归因方式与逃课的频率存在线性相关,即逃课频率越高的学生在逃课各归因方式上的得分越高等。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关系着未来教师队伍的发展。然而,师范类学生的课堂出勤现象却不容乐观。笔者在这里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师范生出勤率低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师范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微格教学的形式化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主要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设置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学普遍存在形式化的问题:一个教师同时带领很多学生,总课程时间拉长,导致学生身心疲惫,讲课效率不高,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掌握真正的教学技巧,让知识停留在了理论的层面,造成了隐性逃课。

  (二)班级容量过大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课堂传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是由于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在教学资源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班级容量过大,教师不能更好的管理课堂,不能带领师范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师范生进课堂活动,人数多会影响进入班级的课堂秩序,达不到想要的结果。教师不得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这样会使大学生觉得既学习不到实用知识,又觉得上课无趣。导致学生逃课现象严重,隐性逃课更是普遍存在。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课程设置的弊端已严重阻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虽然高校课程不断进行改革,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就总体来说,原来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现在的课程设置主要由普通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本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组成。有些高校前三学期大部分安排公共必修课,第四学期才进行专业教育,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这对于刚刚走出应试教育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讨厌那些从小学到中学就不断被灌输的政治理论,更想学习一些实践性知识和技能。就这样,学生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逃课自然而然的成了学生习惯性的行为。特别是针对师范生来说,他们更想要的得到的是教学技巧和实练机会,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无疑是把他们推向逃课的阵营。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当代,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越来越重要,也就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俨然推动“学历至上”成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观念,许多人把考大学,尤其是考好的大学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具有很大的功利性。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只有28.07%的师范生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的师范专业,而因为就业选择的就有45.87%。这可充分地看出:他们来到大学只是为了接受“职业培训”,因此只对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感兴趣,而现在以理论为主的课堂很难留住学生,即使学生去上课,也是心不在焉,造成隐性逃课。

  二、解决出勤率低的对策

  (一)严格落实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的形式化不能够更好的将师范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严格落实微格教学。

  首先,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改变一个教师同时带领很多学生的现状。其次,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微格教学的课程长度。这样可以避免造成学生的厌倦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能够全身心融入课堂,积极训练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最后,注重反馈评价。通过反馈评价,能够使教师认识到课堂存在的缺陷,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

  (二)合理设置班级容量

  在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应考虑学校的教育资源。在教师和教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量避免班级人数偏多,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小班授课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使教师教学水平能够更好地发挥,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更好的交流。让学生更好的融入班级,留在课堂。

  (三)适度调整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让教学更好地进行,合理安排专业课和公共必修课,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改变大学生对大学课程认识的假象,让他们在学习专业实践性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接受并学习理论性知识。

  (四)遵从课堂中的主体间性

  自古以来,课堂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作为接受者参与其中。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虽然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像教师一样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追求的应该是课堂中真正的主体间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应该注重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中不只是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这里的“学”不应该只是学生简单地听到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应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将教师所讲的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上课兴趣,提高出勤率。

  (五)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学校中的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并没有完全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目前,在高校中第二课堂普遍兴起。第二课堂,是指那些并没有设定专门的教学场所,离开书本,离开单调的教室,在丰富多彩的大世界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学校开展一些学术报告会、举办画展、组织英语沙龙等活动。这些实践性活动跟学生所学的专业契合度比较大,运用了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这样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明白课堂的重要性,从而改善出勤率低这一现状。

  参考文献

  (1)王益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3).

  (2)尹海燕.大学生逃课和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

  (3)黄萍.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剖析及解决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1).

  张晶晶 刘林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