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乡村”蒙马特的致命诱惑

  蒙马特位于法国巴黎市北部,归属巴黎市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巴黎最年轻的一个区。在整个巴黎市,蒙马特的地势相对较高,因此塞纳河自南而来,又向南而去,无法逆其而上。蒙马特最初是一个乡间小村,布满了葡萄园、磨坊风车,但在19世纪末,它却摇身一变成为文化熔炉,聚集了埃德加·德加、奥古斯特·雷诺阿、莫迪里亚尼、文森特·凡高和巴勃罗·毕加索等艺术大师,成为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中心。蒙马特之所以被文森特·凡高称为“林荫大道”,是因为这里除了云集了大批艺术家之外,还是一些重要的艺术经销商和画廊的天堂。

  作家菲利西安·卡尚索尔在1882年这样写道:“在这片奇异的地方,云集了众多艺术家、作家、画家、音乐家、雕刻家、建筑师,这些人中只有少数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屋中,大部分人则住在工人聚居地的出租房内。这里是每一位艺术家的家园。他们涌向这个放荡不羁的地区,频繁出入各种娱乐场所,并以绘画、文学和诗歌而自娱自乐。这就是位于法国巴黎的蒙马特,在19世纪末,它作为娱乐区的名气达到高峰……”

  为什么众多艺术家会选择来到蒙马特呢?首先,这里远离繁华的都市,拥有独特的风景,因此深受艺术家的喜爱。如擅长风景画的乔治·米歇尔曾画尽了这里的美景。其次,由于当时它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住宿十分便宜,生活成本较低,因此19世纪后半期,这里成为工人阶级聚居的地方,许多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潦倒艺术家选择来此漂泊。此外,在19世纪80年代初,这里因政治改革而闻名--它的自由因素也吸引了很多学生、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前来。

  在蒙马特,有太多艺术家的痕迹。在一幢名为“浣衣舫”的建筑内,凡高、毕加索、莫迪里亚尼等艺术家曾在这里寻求新世纪的新艺术语言。浣衣舫也被认为是印象派画家保护地的前哨。1970年,浣衣舫在一场大火中被焚毁,之后又在原址上重建。蒙马特充满了艺术气息,这里有画家们曾经常欢聚消遣的小丘广场,有高大神圣的圣心教堂,还有写满爱情的“爱之墙”……

  19世纪末的蒙马特,不仅聚集了众多艺术家,还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这里的歌舞厅、酒吧鳞次栉比,如“蒙马特爱丽舍”、“蝉”、“黑猫”、“狡兔”等,为此处平添了一种特别的文化氛围。特别是1889年“红磨坊”的开放,为蒙马特增添一个亮点。为满足不同阶层人的需求,红磨坊提供的娱乐活动琳琅满目,不仅有歌舞、杂技,还有马戏团表演。红磨坊成为了当时的流行元素,在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巴勃罗·毕加索、拉蒙·卡萨斯等的作品中都曾出现过,其标志性的双重风车,也成为体现蒙马特自由奔放文化的第一个建筑符号。

  红磨坊很快成为人们寻找欢乐的场所,同时,由于它与艺术有着太多的联系,也成为艺术家们寻找灵感和相互结识的地方。后期印象派画家罗特列克第一个与红磨坊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经常出入红磨坊,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很多巨作,如《在红磨坊》和《英国人在红磨坊》等,把夜生活在画布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采用讽刺手法,揭露了人们的焦虑、矫揉造作以及当时巴黎社会的紧张状态。正是在这里,随着法国的“民族舞蹈”--“康康舞”的高潮迭起,成就了古吕、弗罗玛茨等红遍全球的舞女。由好莱坞著名女星妮可·基德曼出演的影片《红磨坊》就以此为背景。如今,红磨坊的舞女们不再为生计而强作欢颜,而是将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演出。

  到1900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时,蒙马特的娱乐业已经非常成熟,由40多家歌舞厅、咖啡馆、音乐厅、剧院、马戏团组成。随着商业化的快速发展,这里放荡不羁的文化已经变成主流的一部分。因此,罗特列克和他的同伴们对蒙马特失去了兴趣,于是迁居到其他地方开始新的艺术追求。

  至今,蒙马特这个“都市乡村”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艺术气息,如古老的建筑、陡峭而狭窄的街道、质朴的风车,当然还有那些留有当年艺术家的足迹和体温的“百年老店”,展现在络绎不绝的游人眼前。

  文/妮可·梅尔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