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及对策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环境治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29 15:27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本文对我国当前环境治理工作中公众参与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论述,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秉着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态度,通过对公众参与及其相关环境理论进行概要简析,对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文章在研究的最后就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之策,旨在为公众有效参与环境治理工作,进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做些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影响评价
2015年11月底,首都北京被连续笼罩在大雾之下,在持续恶化的空气PM2.5指数面前,人们生活危机感不断加深。社会各界对于这种天气变化给予了高度关注,从知名企业家、明星到普通草根阶层,都在不同的场合热议北京空气质量恶化问题。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PM2.5指数也成为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的热点名词。除了官方机构以外,社会人士纷纷拿起空气质量监测器去检测PM2.5指数,并在不同的信息平台公布监测数据。
一、我国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979年颁发的《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权有利一个明确的规定,不管是个人或单位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环境,并且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对一切有破坏环境行为的个人和单位进行指控和举报,而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及时向人们公布环境的具体情况。对于公民环境意识这个问题,我国的环保总局和教育部在1998年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因为长久以来我国的环保工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的,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和关注程度并不高,在保护环境方面一直依赖于政府,个人和单位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并不强。
1、处理不及时,项目处理评价机制不高
几年前出现了“圆明园水体衬砌”、“厦门海沧PX化工项目”、“威海拟建核电站项目”等,虽然厦门的这个项目受到了市民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否决,但是国家法律中并没有明文规定“公众有反对意见”中的具体决定人,至于相关的依据也没有提及。
2、信息交流差,缺乏参与结果及公开性
由于资金有限,在项目实行之前,主办方大多采取问卷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来公布消息,不会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来公布消息。问卷调查并不会对这些项目的规模、类型等核心问题作出详细的介绍,所以,人们对项目的了解仅局限于表面。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仅要求公众提供一些建议,并不能够及时整理分析公众提出的建议,造成公众和项目的主办方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公众在项目的实行过程中提出的建议都代表着公众的利益,所以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该受到应有的关注,并且公众也有权利了解参与的结果。
3、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具有鲜明的工具性色彩
我国的地方性政府为了谋求一时的经济发展,不断阻止公众参与决策,甚至牺牲了公众的环境利益。因此在实际情况中,特别是在开发建设阶段,政府经常会忽略公众的参与,甚至将公众的参与当做是阻碍行政施行的不良力量,所以在最后的决策时,政府总是阻止公众参与到其中。但是公众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他们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采取的行为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的压力。政府在阻止公众参与不成功后,逐渐看重公众的参与,但是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的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使用行政手段加以控制。
二、完善我国公民参与环境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1、统一思想,大力提高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认识
第一,政府应当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个公民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对各种环境污染现象清晰认识,重点还是要对环境污染为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造成的伤害;
第二,从娃娃开始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孩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接班人,要从小就给他们灌输环保知识,让他们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才能在长大后避免和杜绝做危害环境的事情。其具体方法为,通过中小学课堂这一直接有效的途径传播,在课堂中增加环保课程。还有是带着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且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并且针对环境破坏现象开展小组讨论,为解决环境破坏和污染找到有效的途径;
第三,对环保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为让公众全面认识和了解环保,主要借助网络、电视、报刊以及杂志等形式,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2、有效运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制度体系
首先,实行论证会制度。这一制度,是指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推行的环境管理措施和环境治理方案,邀请环境方面的专家进行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并且就环境污染程度、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进行讨论,通过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论证会制度的提出,主要是面向环抱中的技术性问题,参加论证会的是环境专家,而不是普通民众。
第二,征求公众意见,民意调查的制度。当政府的一项新环境政策出台时,要面向社会展开调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和了解广大民众的心意,新的环境政策应当为社会大众服务。环境政策一旦正式实施开展,还要做好跟踪调查,对新政策的效果及时了解。
3、保障机制,通过不同途径保障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前提,就是环境信息实现公开化。环境信息的公开,将有助于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一系列环境信息公开管理政策措施,相应的也维护了公众在环境质量与质量等方面享有的知情权。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政策举措的强制性并不够,还应当就环境信息公开出台一套法律,对公民的知晓环境信息权利,对公民的环境管理权利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环境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总结环境群体性事件出现的原因的基础上,要全面和彻底的思考相应的应对之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秀.浅析网络案件舆论的功能、意义及特征[J].新闻大学,2013(04)
[2]聂德民.对网络舆论场及其研究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02)
[3]周松青.西方学术界过去十年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2(09)
[4]林凌.网络暴力舆论传播原因及法律治理[J].当代传播.2011(03)
孙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