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宋曾巩的文学成就与价值

  摘要: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无论是在古代学术思想还是在文学领域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在唐宋八大家里,曾巩的诗歌成就高于苏轼父子二人,绝句精妙又可以和王安石相提并论。本文主要针对北宋曾巩的文学成就与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曾巩;文学成就;价值

  曾巩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无论是在古代学术思想还是在文学领域中,曾巩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其文学作品也有着非凡的价值。

  一、曾巩的诗歌成就与价值

  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在唐宋八大家里,曾巩的诗歌成就高于苏轼父子二人,绝句精妙又可以和王安石相提并论。从曾巩的诗歌中不难发现,他的诗歌许多都是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是他在生活中的感触,且诗歌之中的情感真诚。曾巩的诗歌有着纪实、咏史、离别三大主题。在诗歌风格上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所述内容深厚多彩,大大促进了宋代以及我国文学的发展。

  1.1 纪实诗

  曾巩的纪实诗受到了唐朝杜甫、李白现实生活诗歌的影响,用来反映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政府的腐败等内容。说明了他时刻关心人民生活、渴望国家富强的思想。在《追租》这一诗中,那句“山下穷割剥”描绘了处在困境之中的农民还要受到政府的残酷剥削惨状,借此对国家官吏的政策方针表达不满。这首诗中没有借景生情,而是道出了社会现状,对当时社会进行赤裸裸地抨击,体现了曾巩关心人民生活的仁爱思想。曾巩的纪实诗赤裸裸地描绘了人民生活苦难,同时还对北宋朝政的发展提出建议,大大提高了文学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1.2 咏史诗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借古讽今或者借古咏今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曾巩的诗歌中也常常以纪念历史事件和风流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曾巩经常可以以追寻先人的心态和感受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祭奠先人、聊以自慰、排遣心中的苦闷、坚定自己的思想。曾巩的咏史诗多大都比较委婉曲折,又常常以物思人,具有先进的思想和观点,突出了他关心民生疾苦,渴望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3 离别诗

  离别在古代诗歌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感。《曾巩集》中包括了有110多首带有离别色彩的诗歌。曾巩的离别诗句句朴实厚重、情感丰富,融情于景,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所以,离别诗记录里曾巩在生命各个阶段真实的感受和思想。

  二、曾巩的散文成就与价值

  阅览过曾巩的散文可以了解到,他散文的重点主要是运用策论、史传等这类应用文,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纯文学类散文。受到欧阳修散文内容和观点的影响,曾巩的散文一直都是以道德为主,议论性强,并加以犀利的言词作答。就是在他的序体式散文中,其中的议论也是以叙事和抒情为主。他喜欢在散文中对遇到问题进行议论,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中缺乏了作为诗人该有的闲情逸致,正是因为如此受到不少人的批判和误解。不过这种前所未有的情调,使得曾巩以其特殊的散文风格在我国历史文坛上留名。

  以书信体散文为例,曾巩的散文善于讲道理、并且言语平实。他的散文用于讲道理和议论的内容,都是关系到当时社会的困境和对朝政的个人。比方说在《答李沿书》一书中,曾巩对学生只学言词的学习理念发表了异议,并以先讲道理后学言词的学习原则解释了道德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告诫学生要独立进行文学创作,不能一味模仿的学习原则。曾巩在散文中所提出的文学教学理念,对我国文学教学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对道德类型文章的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三、曾巩的校书成就与价值

  校书虽然不是产生新文学作品,但将古人的作品进行成册保存或者字迹不清晰的进行翻译,这同样是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意义,为我国文学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060年,曾巩被欧阳修举荐任职编校书。在工作9年之间,他禀告朝廷,渴望能把民间流传的重要藏书进行收集征用,提供编校资源。他用了许多时间收集古籍、用来编校,完成了大量古书籍的重新校编。即使这些古籍因年代太过久远,大部分丢失、缺少,他还是付出巨大努力实现失散古书籍的复原。他从事校编工作多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他在做事的时候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品格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结束语

  在唐宋八大家里,曾巩的诗歌取得的成就高于苏轼父子二人,精妙的绝句又可以和王安石相提并论。由此可见他的文学功底是多么的深厚。他从事校编工作多年,完成了许多失散古书籍的复原,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他的诗歌、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喻进芳.温厚平和含蓄深沉--论曾巩散文的情感特征[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2]毕庶春.试论曾巩散文的中和之美--兼论其儒术、文词、文风的统一[J].社会科学战线.1997(05)

  [3]洪本健.曾巩王安石散文之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6)

  周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