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国内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当下的文化供给,跨地域的文化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东南沿海一带的文化圈加速接受着来自内陆少数民族文化,这一点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我们日常佩戴的佛珠中显示的更为突出。本文将就藏传佛教佛珠的常用料,形式和颜色进行分述,使读者了解两地异同。
关键词:藏传;佛教;佛珠;材料;色彩;形式
藏传佛教在材料应用时采取的是因地制宜的方式,由于其独特的地利环境使得它的经济文化发展又与其他地区产生很大差别,因此它发展出了独有的文化形式-藏传佛教文化。
(1)珠形
在藏传佛教中,佛珠有着他独特的存在方式,它的结构方式也与我们当今市面上所看到的的配饰佛珠有着很大的区别。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僧俗间被广泛使用。本称“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增加福果、掌握人生、并表达对佛的敬爱之心。
内地的佛教佛珠多为圆形,表示功德圆满的意思。当今市面称为“苹果珠”的扁筒型珠子,在藏传佛教中并不多见。由于藏区自然环境影响,虔诚的教徒为凑齐佛珠的数量就不一定会统一形状,甚至有的时候都不一定会用同样的材料,这一点与我们内地的串珠方式有很大的差别。
(2)珠料
藏传佛教佛珠的材质以及珠子的数量与藏密四大仪式“息增怀诛”的关系。一般这四业在佛珠的用色上有特殊的讲究,这也同时影响了材质。由于藏族人对颜色独特的喜好性,因此出现了这样的区别。
息业时所持的佛珠以白色为主色,因此在藏传佛教的息业佛珠中用料多为砗磲珠(佛教七宝之一)其次是骨质珠,以及白银珠,海螺壳等,增业时所持的佛珠多以黄色为主,因此材料一般选用黄金,蜜蜡琥珀等黄色材料。怀业时所持的佛珠以红色调为主,一种类似于南红的红玛瑙为上佳之选,其次为红琉璃等红色材料,偶尔可以见到珊瑚珠。在红色材料中,珊瑚为佛教七宝之中的赤珠(赤真珠),玛瑙也是七宝之一,但是由于经济能力原因,很多僧俗是用不起赤真珠的,一些游牧信徒更是用不起这样名贵的材料,因此材质上难以得到统一。
藏传佛教中关于菩提一类材质的使用中并没过多的品种,最常用的是凤眼菩提,与内地的汉传佛教不同的是,内地的佛珠用星月菩提多一些。这与民族的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在藏传佛教中的菩提子佛珠直接就是凤眼菩提的意思,而内地的汉传佛教则称凤眼菩提的本名。密教中由于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修法,所以对于佛珠也有着特殊的要求,与平时常用的佛珠相比,是有所不同的。藏传佛教菩提子佛珠用凤眼菩提是有直接的原因的(古书记载曾有高僧用凤眼菩提为自己加持法力),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多。在地域上来说,有一定的便利性。拉萨比邻尼泊尔,而凤眼菩提的几十个品种在喜马拉雅山的西南雪山坡之上均有产出,这也是藏传佛教常用凤眼的原因。
藏传佛教在宝玉石材料类型的佛珠的应用上比较倾向于玉石类的宝石。常见的材料有:绿松石、玛瑙、青金石。西藏有一种特殊的玛瑙,名为“天珠”。天珠最早是蓓蕾的化石制作而成。后来人们慢慢的开始利用一个玉石玛瑙来磨制成天珠,在自然的作用下玉石玛瑙在形成时会出现一些有规律的图案,有眼睛的形状,要有三角形,方形等规律图案,这也是人们用它制作“天珠”的原因,而“天珠”也确实经常出现在藏传佛教的佛珠当中。
(3)珠数
藏地念心咒和内陆及沿海地区的汉传佛教念佛号一样,要以万数为单位的颂唱,因此藏族地区佛教信徒手持的数量(主珠数量)一般以100为一个轮回而多余8个(有时也不一定为8)是为了补齐遗漏,因此出现100-108的形式。而沿海一带的信徒应为108罗汉之说而理解108的意义。而一些藏区的行者的佛珠则又有110之说。
在隔珠方面,当代佛教配饰也在发生转变,内地汉传佛教的隔珠一般为27珠一隔,每次一隔均为一珠,更有甚者可能都直接减去了隔珠;在藏地,信徒的佛珠也是27一隔,但是每一隔一般为3、9、11等数。
(4)珠色
颜色是一个区域民族心理特征凸显的窗口,这一点毋庸置疑,自古以来我国南北文化就有很大差异,江南受宋代的影响至今多用清淡素雅之色(在苏绣上体现最为突出)而北方多爱艳丽的色彩。而这种对于颜色的偏好往往受到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诸多要素的影响。
(5)串联形式
说到形式,才是内地串珠方式效仿藏传佛教最多的。内地的串珠形式应该是受到清朝满族的朝珠影响比较大(多以清宫十八子为串联方式)。但是近些年,文玩市场开始汲取藏族的佛珠串联方式,加入很多元素,丰富了佛珠的整体效果。但是,在藏族地区,在计数器和卡子方面,他们并没有太纠结与材料和形式,有一些经济能力较低的人可能将任何一样东西放在串珠上当计数器或者卡子用,这又与内地文玩的形式有有所区分。
本文通过珠型,珠料,珠数,珠色,以及串联形式这几大方面对两种文化环境下的不同的佛珠串联形式进行简述,还有诸多方面不能详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藏只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金灵.一珠一菩提:禅意佛珠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余思慧.藏族色彩艺术的外延和内涵研究.装饰,2007.
[3]陈光国.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学.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
[4]陈强.崇尚自然色与自然补色的藏族民间色彩运用.社科纵横,2007.
[5]华智海.浅议环境对藏民族色彩观的影响.青海民族研究,2005.
[6]周裕兰.浓墨重彩的藏族服饰_浅谈藏族服饰与色彩搭配.科教文实践.
[7]李玉琴.藏族服饰的美学分析.藏族大学学报,2009.
[8]汤惠生.藏族饰珠_GZI_考略.中国藏学(英文版),1995.
[9]田芳.略论藏族服饰的变迁与传承.西藏科技,2012.
许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