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29 10:50
摘要:创新能力是决定国家和民族能否获得更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必须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影响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文章简要介绍了创新能力的基本概述和实践意义,并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找出影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就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对策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发展年代,以科技和人才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在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是基础,创新是灵魂。创新能力是决定国家和民族能否获得更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校大学生只有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将来促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严重不足,主要原因是我国教育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教学方式不科学、创新意识不强等。必须要分析现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之道,促进大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1.“创新”概述
“创新”一词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他将创新首次被引入到经济学中,认为创新是经济生产的新的函数,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后人不断的发展,约30年后,“创新理论”被正式确立[1]。早期的“创新理论”包含着几种含义:第一,新产品的引进被称为创新;第二,新的生产方法;第三,新的市场被开辟;第五,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创新;第五,企业内部管理方法、组织结构等的创新。“创新理论”经过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创新”概念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化词典中,“创新”是一个晚来词汇,原指innovate或innovation。韦伯斯特词典将创新理解为新事物、新概念的引入以及革新,《汉语词典》将创新定义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创新能力指的是创新的能力,能力在我国的理解是:技能或者本领。因此,创新能力指的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所获取的革新、创造的技能和能力[2]。创新能力在我国词典中并没有专门的概述与定义,因此也有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不同,他们认为,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其并非是智力的高低,而是人的性格和精神状态等的素质综合能力。这种观点更加全面的指出了创新能力的本质,但是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两方观点,我们可以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外在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性格能力、精神能力和智商能力。
2.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第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任务。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任务之一即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的认识误区的影响下,我国的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对此并没有非常重视;第二,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首先,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现有阶段发展的需要[3]。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求我国必须加大发展力度。然而,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体制问题,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为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因此,要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力度。其次,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将是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第三,培养创新能力是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是人的各项素质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其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3.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3.1 创新培养意识不足
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教育方式普遍以“中庸”为主,提倡教导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偏不倚,寻找执中的解决方式。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导致现代人较少采用逻辑和科学论证的方法解决问题,其实质是限制了人类的思维发展[4]。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运用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即便有部分教师采用小组教学和科研教学等新兴教学方式,但力度掌握不够,也仅是停留在对创新能力表层的培养上,无法达到实质目的。
另一方面,我国对创新的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之一。据调查,我国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为13312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9%。其中,我国各大高校的科研投入仅仅保持在全国科研投入的7%~8%左右。尽管与去年相比,我国总体科研投入同比增长12.4%,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有较大的差距。数据显示,美国同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为6860亿美元,占美国17.4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已经接近4%,美国科研经费的绝对数将近是我国的3.5倍[5]。因此,我国在科研投入尤其是基本科研投入的力度还存在严重不足。
3.2 科研管理不完善
(1)过于强调科研任务的成功,导致科研创新受限。我国科研工作者为了提高科研立项的成功率,大多依靠对发达国家的模仿或者选择挑战性不大的项目进行科研,极大的限制了科研的创新发展。同时,部分高校研究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科研基金,在申报课题时更多的倾向于需要出成绩的项目,对于研究难度较大的与国际接轨的研究项目极少接触,导致无法获取基金。资金的缺乏致使这些难度大的研究项目更加无人问津,我国科研创始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也限制了人才的培养[6]。(2)研发人员创新素质有待提高。自2010年以来,我国加大对科研的重视力度,2011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6300万人,2007年至2011年间,全球研发人员总数年均增长率达到3.7%,而我国研发人员同期年均增长率为13.5%,是全球研发人员增长速度最高的国家,同时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25.3%,超过美国研发人员在世界的比重17%,稳居世界第一。说明我国研发人数足,但是创新人才缺乏,需要我国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3.3 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出现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得更高的分数,教师往往选择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及题海战术等方式,强制性的为学生灌输所有的知识,让学生反复掌握所有的题型解答方法,忽略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其他方面的成长,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厌学心理,更加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中国的大学生经过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培养,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路过于固定化、套路化,无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限制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
4.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转变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由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结果过渡为重视学生的性格、能力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的价值观;第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首先,教学种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要求教师根据突破传统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束缚,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也提出,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探究性教学、合作性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占据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课堂中超过80%的时间都是有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发言较少,参与度低。这是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端。因此,转变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中心,教师主要负责情境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能够提供帮助。最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成长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主要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简单的理论运用为主,没有实践意义。大学教育是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服务的,高校是大学生从学校向社会的过度,必须要重视教育对学生的实际作用。传统的教育成果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轻视,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无甚帮助。因此,教育体系中应该加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诉,传统的高校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利。必须要转变高校的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创先培养意识,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31-32.
[2]彭顺金,周怡,李新,侯婷平,刘宏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其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6:7-9.
[3]毕瑞.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3,01:69-72.
[4]王爱丽,孙春艳.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3,13:233+232.
[5]徐湜清,孟祥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3,17:192.
[6]吴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0:16.
葛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