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地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创新能力进行了界定,并对基于实践基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从注重教师在学生创新实践上的引导、完善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和吸纳创新实践师资队伍和建立、健全创新实践支持机制四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基于实践基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对于提高相关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能力,是运用知识理论,不断提供新思想、新观点、新技能和新发现的能力。它是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延,含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两项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意识。它是中华民族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有效竞争的核心,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基于实践基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1.基于创新训练基地的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训练基地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尔滨华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现共有6个创新训练基地:电子商务创业基地、ERP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仿真实训基地、国际贸易实训基地、VBSE财务综合实训基地和市场营销实训基地;通过软硬件系统支持、专业培训和专业教师指导等多种方式,实践基地为我院培养高层次实践型管理人才搭建了平台。

  2.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主要包括专业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其中,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自主研发计划、实验实施、数据处理和撰写报告等。该项计划的目的在于,带动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发明创造和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渐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主要包括审核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管理学生项目。我院专门成立了专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地,健全了组织机构。项目结束后,由学院领导及各专业负责人组织实施项目的申报审核、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及提出奖励措施。

  3.多途径建设创新实践平台

  (1)搭建创业计划赛事平台。创业计划竞赛又名商业计划竞赛,它运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规定参赛级别提出一项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技术或者服务等,并结合所提主题进行风险投资分析,完成较为科学、详实的创业计划报告。同时,诚邀企业界专家举行创业专题讲座,入企业参观等形式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2)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平台。

  学院先后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与青岛三利集团、用友网络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等多个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学院通过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又与哈尔滨九樱天下日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电子商务创业基地,由企业出资选中若干名专业学生进入市场进行调研,并按要求对搜集的市场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并以企业所提项目为基准撰写研究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解决了企业迫切需求的市场调研难题,开拓了学生面对市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4.多类专业大学生赛事活动促创新

  学院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积极组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类技能大赛,以利于激励学生创新积极性。先后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 ERP沙盘模拟对抗赛全国一、二等奖,建行“E路通杯”网络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二等奖等。“这一系列赛事活动是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积级响应,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三、基于实践基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1.注重教师在学生创新实践上的引导

  大学生在自身创新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不足因素,极需强化专业教师在学生创新实践过程中的引导,通过不断的灌输和引导,以便学生提升创新意识;专业老师应该注重自身学习和提升,把握专业和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并及时地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专业教师也可将自身成果与学生一起分享,通过系统阐述和精心解读,来鼓励学生认识专业、科研成果,使学生受到学术氛围的影响和激励。

  2.完善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开设“创业创新”类实践课程,将相关实践类课程教学任务贯穿于本科教学各阶段。此类实践课程的开设旨在为专业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等方面的培养提供指导作用。另外,可推出学科交叉选修的渠道。专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习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之一,必须重视和提升大学生基础教育和构建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3.培养和吸纳创新实践师资队伍

  创新实践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始终是困扰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掣肘因素。专业教师多数未能参与企业实践,教师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不能很好地将当前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运营模式等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使理论脱节于实践教学,同时,又不能将当前企业需要的调研项目等运用至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只能在实训室学习而非在市场上的技能转化训练。因此,学院应加大培养力度,将专业骨干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几年的时间形成学院稳固的实践教师队伍;在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实践教师的引进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界精英为学院的特约教师与专业教师定期共同教授实践课程,并及时做到特约教师的可持续性更新。

  4.建立、健全创新实践支持机制

  创新实践的支持机制实施主要包括引进、了解、改进和创新四个阶段阶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顺序和数量会些许差异。激励方面,与企业联合设置创新专项基金,将创新或创意计划进行商业性转化;学术交流方面,做好与知名高校、企业间的交流学习任务,及时注重行业运营最新发展动态;另外,实验条件和项目运作必须有制度保障,并做好制度落实工作;评价体系方面,创新实践体系应当围绕实践目标建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机制的完善应在实践过程中改进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苏玉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33-34

  [2]李国峰,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3),25

  [3]裴莹,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初探[J],新西部(理论版),2015,(01),98

  梁莹 肖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