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程序性知识的传授

  摘要:程序性知识不同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回答“怎么做”等的知识,往往表现为某种操作程序。重视程序性知识对语文学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次,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由所获得的陈述性知识迁移到程序性知识的过程;再次,程序性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关于中学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本文中也从以下几个角度作以思考:促进中学语文知识体系的更新;重视程序性知识的示范和迁移;注意引导学生对思维过程的反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 知识程序性知识

  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简单的说,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在语文学科中主要是一些记忆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具体包括语音、汉字及词汇知识,语法、修辞及逻辑知识,文学、文章知识。学习这些往往需要重复性背诵记忆。程序性知识则是回答“怎么做”等的知识,往往表现为某种操作程序。语文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可以分为三类: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策略技能。动作技能是在动作指导下的自动化动作,比如说汉字的书写、发音就属于这类知识;智慧技能则是应用概念和规则的知识,如怎样使用标点符号;策略知识是对内调控的知识,例如怎样安排写作的顺序。

  二、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语文知识是狭义的语文知识,主要指陈述性知识中的记忆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即所谓的语文学科知识。新课改打破了传统以陈述性知识为中心的语文知识教学模式,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知识的分类教学。同时,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1]。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出发,增加程序性知识的分量,为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言语思维活动定向,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转化。

  其次,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迁移的过程,即由其所获得的陈述性知识迁移到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必然过程,如果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没有“程序化”,那么就是无用的知识。因为知识的表意功能具有认知性,意义的理解性沟通了不同类型知识的转化,但是知识的理解性并不意味着知识的操作性,也就是说知识的理解性并不能解决学习实践中具体变化的问题。同时,程序性知识的操作性必须依赖于陈述性知识的表意功能,即陈述性知识的可表达性,因此,陈述性知识是也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首先学习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内化后之间形成联系,进而形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的联系,程序性知识自动化之后进入新一轮的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阶段性、螺旋式的过程。学生内在知识转化的程度也决定了其学习水平的差异。

  再次,程序性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传统的语文知识基础多是陈述性知识,而且现有的知识结构也是陈旧的,因此应该有更多的程序性知识来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事实上,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一些注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学生,都在有意无意间实现着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并且积极地运用着程序性知识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结合具体问题给学生传授一些程序性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帮助学生发掘和探索更多的程序性知识,从而收获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同时,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关于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几点思考

  注重程序性知识对语文学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加强语文课程中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笔者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思考:

  1.促进中学语文知识体系的更新

  传统语文知识观中语文知识多是以静态、理论性、原理性的知识形式呈现,强调对客观知识对掌握以及知识具有的信息意义,基本上都属于陈述性都知识。为具有操作性都程序性知识较少,直接指导技能的练习和形成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韩雪屏教授指出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当前面临的发展趋势即为“从单一的静态的社会语言规律,向多重的动态是社会言语规律延伸;从读解一篇范文,向从范文中提取有益的言语经验升华;从一般的语言联系;向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深化;从一个个孤立的文篇,向大文化概念扩充”[2]。

  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策略有:识字策略、写作中生成语境的策略、选择语料的策略、言语创新的策略等;阅读中还原语境的策略、联想意义的策略等,还有语文记忆策略、语文问题解决等策略等等,这些知识在目前的中学语文知识体系中更是极其缺乏的。因此,要加强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就必须首先促进中心语文知识体系的更新。

  2.重视程序性知识的示范和迁移

  在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对于学生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程序性知识是必须重视示范,示范时要注意将各个步骤充分展开,以便于学生学习和观察,进而理解和模仿。比如在学习句法知识时,要对学生进行划分句子成分的训练,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地做给学生看。同时,示范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能提高程序性知识掌握的速度,教师也可采取让学生试着说出示范步骤的教学方式。

  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程序性知识与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例如,在进行口语交际程序性知识的训练时,要首先明确交际目的,之后清楚学生在交际中承担地具体角色和人物,之后就是交际环境的问题。交际环境能激活交际主题的需要,是交际可以凭借和利用的资源。教师在设计时可以自己设计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创设生活交际情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突破课堂局限,为学生创设生活交际情景,让学生现在模拟情景中进行交际。

  3.注意引导学生对思维过程的反思

  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的过程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转化、加工和再处理,不同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先内化再外化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思维的过程进行反思。例如,在鉴赏诗歌《早发白帝城》时,要学生体会“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句中“轻”的妙处,实际就是要求学生对重要词语表现力有所体会。“轻”字的妙处不仅在于写出了行船的轻快,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愉快舒畅。学生除了体会到“轻”字字面的意思之外,还要结合全诗奔放的诗意,体会出诗中的欢悦豪情。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可以巩固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也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的漏洞,以便在下次加以改进。这种对思维过程的反思实际上也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韩雪屏.语文课程知识初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陈瑞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