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男生与女生就业心理问题比较分析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心理、依赖心理、从众心理、自卑心理等心理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同时男生与女生由于性别原因,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处理方式也各不一样。因此,本文从性别角度对高职生进行调查研究,并从认知维度、情绪维度、社会化维度加以分析。

  关键词:高职 男生 女生 就业 心理问题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内涵

  (一)就业概念

  人们为了生存就需要通过工作来赚得报酬,并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所以,一般人通俗地理解就业就是为了找工作、挣钱。温海池教授在《劳动经济学》一书中对“就业”作出如下解释:“一是就业的人员须达到法定劳动年龄且具有劳动能力;二是就业人员须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三是就业人员要凭借社会劳动获得赖以生存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符合上述三条即可称之为‘就业’。”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就业”:第一,具备就业条件,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我国法律规定必须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力和劳动行为)以及劳动愿望;第二,具备基本要素,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构成就业的基本要素,且必须合法地从事某种社会劳动。第三,具备收入条件,指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就业是一种有益社会的劳动,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对高职毕业生来说,就业的结果是能够获得生活资料,从而不断地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二)高职生就业心理

  高职生就业心理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为中心,以个性心理特征为基础所形成的与求职择业相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和生活过程。虽然高职生就业心理很复杂,但是其基本机构是稳定的,包括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心理状态三个维度。

  就业心理倾向是指对高职生就业有推动与指向作用的具有心理动力性的心理因素,包括职业需求、职业动机、兴趣、价值观等。它影响着高职生对就业地域、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等方面的选择,对就业活动的认知、评价与态度有决定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生的就业行为。

  中国全民健心网负责人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高职生心理素质就是指对高职生就业有重要影响的性格品质和心理能力,包括职业能力、职业成熟度、就业人格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是高职生顺利就业、调整心态、应对就业挫折的心理基础。

  就业心理状态可以是积极的心理状态,也可以是消极的心理状态。当这种心态是消极时,就会产生就业心理问题。就业心理问题一般可以分为就业心理亚健康状态、就业心理障碍和就业心理疾病三个层面。就业心理亚健康状态持续时间短,造成损害比较轻,个体可以通过休息、运动、娱乐来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不良状态,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日常社会功能基本完好。就业心理障碍是由于就业压力所造成个体心理状态在某一方面发展的超强、停滞、延迟或偏离。它的严重程度高于就业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活动反常,个体其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就业心理疾病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个体往往不能或只能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

  二、高职男生与女生就业心理比较分析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急剧攀升,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的方式使得大学生不再是天子骄子,不得不面对市场竞争的双向选择,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显得相对困难,从而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精神和心理问题。这些就业心理问题大致可分为认知、情绪和社会化三个类型方面。

  (一)认知心理维度

  1.认知心理问题

  因认知不准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自卑和自傲。它们都是由自我认知错位而导致的结果,虽看似南辕北辙,但实则是一体两面。

  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在求职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在就职过程中显得紧张拘谨,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求职失败。而求职失败后,又强化了“我不行”的心理暗示,进一步加重了沮丧感,甚至会出现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失望、绝望,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出现回避就业的现象,如不愿意谈论与就业有关的相关事项,消极对待自身的就业问题,经常放弃面试的机会。

  自傲心理与自卑心理属于一体两面,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错误评价。存在自傲心理的毕业生往往有过高的期望值,高估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脱离实际,在就业过程中盲目指定求职目标,寻求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工作。

  2.调查比较分析

  针对高职男生与女生在认知维度上的比较分析发现,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的女生居多,而存在自傲心理问题上男生略高于女生。

  自卑心理问题女生居多的原因主要是在认知中女生更多提升能力的精力放在提高学习成绩上,而男生认为能力应体现在实际操作上。在实际中,女生也更关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其理论知识考试的成绩有好于男生,但男生的科研能力明显强于女性。由于高职院校较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相对较低,有些学生由于高考发挥失利迫不得已选择高职院校,这些产生自卑心理的女生大多感觉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比本科学校、重点院校的学生要低,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产生了自卑心理。事实上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更注重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用人单位聘用高职学生时也非常看重操作能力。在这方面,由于男生在实际操作能力,抽象水平加工信息上优于女生,而且男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多,相比部分女生仅限于课本和笔记,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学生方式,男生读书兴趣更广泛,思维更活跃,因此在这方面男生的求职成功率更高,因求职失败而产生自卑心理的比例就低于女生。

  自傲心理问题的比较中,男生与女生的差异并不大,而产生这一心理问题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群体:第一,在学校中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尤其是获得嘉奖的学生干部群体。此类学生在校内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自身的组织管理、沟通交往能力,并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好评。他们很容易将在校参与活动的社会工作能力等同于求职能力,而产生了自傲的情绪,在求职过程中制定了脱离实际的过高岗位目标。第二,家庭条件由于的学生群体。此类学生往往出生于生活条件较好的城市家庭,父母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实力。在长辈高期许和自身高眼光的条件下,错误地任务生活环境就是求职环境,并产生了自傲心理。在自傲心理问题调查中,出现男生略高于女生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男生更主动更愿意在学校内竞选学生干部,并在各类活动中积极承担了管理者的角色,因此产生自傲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女生。

  (二)情绪心理维度

  1.情绪心理问题

  因就业情绪波动产出的心理问题,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焦虑心理往往是由于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有的毕业生希望尽快走向工作岗位,谋求理想的职业,但又担心不能顺利找到工作,而出现了忧虑焦急、烦躁不安。

  抑郁是指“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自责、压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状态”。如果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并在失败挫折的打击下,出现了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烦躁等心理,如长期不能自拔,没有合适的渠道宣泄情绪,则会产生就业抑郁症。

  2.调查比较分析

  在情绪维度上女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男生,尤其是焦虑心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在自我认知中关于性格的认知中大多数女生自我测评为内向倾向性格,这一类型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愿意与人沟通,总是一个人默默承受,找不到宣泄的出口,使得情感宣泄渠道部畅通。同时此类型的人比较敏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遇到微小挫折都可能产生焦虑或是情绪低落,甚至自我封闭,从而引发情绪心理问题。当然,男女生生理心理不同,在面对压力时,反应也各具特点。女性的思维倾向是收缩、保守、合作、直觉和综合,而男性总的思维倾向与之对立,是伸张、扩张、竞争、理性的分析。

  (三)社会化心理维度

  1.社会化心理问题

  社会化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依赖心理、从众心理、冷漠心理等。

  就业依赖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独立自主意识,期盼依靠家人、朋友、老师等人的裙带关系,获取工作的一种心理倾向。存在这一倾向的学生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目前许多90后毕业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一直以学习为中心,各类决策都由父母包办,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从众心理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这一部分群体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专业范围等,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如沿海地区发达待遇高,就往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听说某些行业热门紧俏,就跟风去应聘等。这样做往往在求职中会遭受挫折,延误甚至丧失就业的最佳机会。

  冷漠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表现为凡事漠不关心、冷漠、退让的消极情绪体验。冷漠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求职应聘中屡屡受挫,失去自信,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对就业极度消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麻木,逃避现实。此类学生个体求职欲望不强烈,动机不足,则就业时受挫可能性极大,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2.调查比较分析

  社会化心理问题,男生女生的无较大差异,只是在就业依赖心理问题上女生人数较多,这可能由于女性在应付应激事件时的依赖性高于男性,并且她们大多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工作,而男生在遇到挫折时更容易产生冷漠心理问题。

  三、结论与思考

  (一)男女高职生就业心理相同方面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男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在社会化心理问题上有相似之足,变现为:第一,追求稳定的就业心理。大部分毕业生都想进入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等,他们认为这些进入这些单位就相当于有铁饭碗了。第二,攀比的就业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并没有考虑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只考虑工作区域,集中考虑北京、上海、深圳以及一些沿海开发城市,认为去大城市工作,环境好,有面子,不愿意下基层或是条件相对较差的工作岗位,出现了“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的现象。

  (二)男女高职生就业心理不同方面

  虽然在某些方面男生与女生在就业心理上有类似,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比如,同样是求稳就业心理,他们的动机是不同的。男生偏向于在大单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或是能够为之后职业发展中增添筹码,而女生则喜欢找一个工作环境相对舒适、压力小、离家近,她们的工作心态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于一些挑战性大、竞争激励的工作或是任务大都不愿意接受。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就业过程中,女生遭受失败的打击更多,他们求职成功率尤其是首次求职成功率要低于男生,她们的就业压力更大,所以有些就业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依赖等表现更为明显。

  1985年戈萨德在其著作中,依据其他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职业选择的社会学模式,即归纳了影响职业选择的八大因素,并将其划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包括社会经济阶层因素、性别因素、种族因素、身体因素、智力水平因素,并认为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择业的首要的、决定性因素;第二层次包括教育因素、职业知识与职业指导因素、就业可能性因素,它们在职业选择中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性别因素、身体因素确是对女大学生就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性别的差异造成女生生理弱势,比如,女生在体能上明显低于男生,在有些工科高职院校中就业较好且需求量较大的汽车维修、烹饪、物流等专业中男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女生。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和女性整体素质问题是女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小企业,在招聘时考虑到女生生理周期的原因,同事考虑到要面临女生生育、抚育等各种福利,在用人在首先考虑了男生。另外,在如今充满挑战的社会中,女生的欠佳的心理素质也影响了女生的就业。许多调查表明,在智力上女大学生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在某些心理素质上低于男生,比如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等。这可能是因为在思维方式上,大多数大多男生属于理智判断型,而大多数女生属于感性思维,喜欢用感情和直觉来判断外在环境,容易产生与环境的感情共振,更容易感知情感。所以女生更加感性,相比较男生来说,心理承受能力偏低。因此,女大学生相比于男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虽然,在这次调查中女生的就业压力更大,但这并不代表男生就不会有压力。在我国传统观念里,男生在家庭中肩负的责任可能更大,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这也是男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温海池.劳动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

  [3]蒋阳飞.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4).

  [3]赖德胜,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吴贵明.中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务实[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6]张辉.关于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困扰分析[J].德育心理,2007

  [7]张淑芳.论高校毕业生的情绪困扰及其疏导[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8]汤婵.对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心理问题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

  [9]赵霞.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原因与强势关怀[J].青年研究,2003

  [10]朱贵平,韦静,郭淼,葛成飞,林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基于安徽地区高职院校实证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7)

  [11]冯皓.当前女人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6

  戴五焕 陈莹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