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串讲贯彻这个课堂,文言知识死记硬背,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受,害怕学习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是学生的一种负担,教学效果低下。想让学生学习学好文言文,首先要学生乐意学习文言文才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读——译——探——用”等环节中,自主的进行学习,不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在讲台上逐字逐句的讲,学生在下面奋笔疾书的记。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记得手指酸困,彼此都叫苦不迭,结果学生掌握不多,效果不佳。最终提及文言文,教师学生都怕!这种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被迫接受,学生身心俱累,自然毫无兴趣可言,无兴趣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标的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对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做了一定的变革,通过“读——译——探——用”等环节,让学生从以前被迫很累的学转变为轻松自觉的学,从以前的怕学文言文转变为爱学文言文。在我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即可。

  第一环节:读为基础。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大多讲究合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于朗读。因此,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要学生认真的读,能读出效果,那就需要教师精心的组织,以各种方式让学生乐意读(如: 听读、通读、译读、悟读、背读、赏读),不让读成为学生的负担。

  如:在教学《答谢中书书》一文时,就采用多种的读,开始用一句话直接引入课文后就让学生结合注释揣摩该怎样读课题,之后,让生自读文段。接下来便重点落实朗读美文这一环节,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听范读,要求学生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此为第一轮的读。接着进行图文并赏的读,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接着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组画面反复朗读,并用优美的语言为大家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给图片配以美文,这是第二轮的读。这一轮的读,既训练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又初步把握了美文的意境,并对文章产生一定的兴趣。于是,很自然地便是第三轮朗读,读出作者的陶醉与赞叹,有了前面对情景的描述,学生很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对部分重点句进行点拨,尤其是“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在语气语调上要读出夸张的赞叹。学生在优美的音乐辅助之下,结合前面对画面的想象和对媒体展现的美图,让学生陶醉其中,此时已然不是在课堂中了,学生已然随着作者的思绪,置身于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犹如欣赏了一幅仙境一般的山水画,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佳句,至此,这篇山水小品文的意境美人文美学生已了然于胸,这是那种讲得太多的传统教法堪能相比的吗?

  在多遍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字音,学会了停顿,同时很多学生能够读出韵味。一旦学生能够读出韵味,那他们就会对文本产生兴趣,为理解文意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翻译。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最讨厌的环节就是翻译。因为传统的翻译就是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译,学生疲惫不堪的记录并死记硬背,课堂丝毫无兴致可言。实际上,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合作进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几人合作,借助教师的翻译方法指导,对文章进行通篇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拦路虎绕道而行,最后向老师求教。

  在教学《马说》一课时,翻译完全由学生代替教师,第一步,组织学生标出文中的重点词的意思,再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自主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将自己不知如何翻译的地方做好记号。第二步,小组合作对刚才做了记号的地方进行讨论,力争找到正确的翻译方法。第三步,小组提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并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比如:抽取期中的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非无事可做,每一步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需及时掌握,并随时调整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在《马说》这一课中,学生的自主翻译,让他们翻译后对重点字词做到了心中有数,因为他们的动手,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翻译的一些小技巧,有利于学生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

  “积土成山”,翻译不仅包括口头的说,还应学会积累文言词汇,特别是文言实的积累和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在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一种无意识的识记,并且学生看到自己整理的文言词汇,这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当学生看到自己整理的知识卡片时,心中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而这种小小的成就感会驱使着学生努力完成好自己的任务。

  第三环节:质疑探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循规蹈矩形的教师问学生答,问的指挥棒在教师手里,学生被迫回答,很多学生都不能认真的去思考问题,也不知道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学生可以主动质疑,释疑解惑,这样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当然学生这种质疑的能力并非先天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通过学生有效的质疑和释疑,窥视全文,理解文意,探究出文章的主旨,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一定在不停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不是被迫,而是主动,主要学生能主动思考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人常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掌握的就是“渔”。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在文言文的学习上,还可以用在其它类型文章的学习上。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挑选于课文比较相近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由此及彼,用学习课文的方法自主独立的探究课外篇目,在比较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文言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文言词汇进行仿写或填写一些简单的诗词。每次在让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课堂中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有为自己想到了一个好句子而高兴的,也有发现仿写中的小插曲而笑的。这时,学生填写的诗词意境是否深远,对仗是否工整,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值得欣喜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动脑思考了,他们收获了喜悦。

  “教海无涯”,‘教无定法”,徜徉在文言文的海洋中,我们教师需要探索的实在太多,需要改变的也实在太多,改变以往的课堂模式,探求新的模式,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枯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乐意欣赏古代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语文教学通讯》 山西师范大学 2013.0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2013.第五期

  李根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