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中小型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品德与生活(社会)也得到了更高的重视。而且,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极大规范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品质,也更加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文章就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内涵解析作为出发点,立足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和问题解决分析。以期促进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和模式完善。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社会) 课堂教学 模式

  引言

  最近一轮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使得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综合课程出现。相较之以往思想品德课程和社会学科的相对分割而言,品德与生活(社会)使得社会生活和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对于学生的综合化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品德与生活(社会)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多方因素影响,使得其自身教学模式依然存在问题。故而,探究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内涵

  作为一门语数外等文化知识课程以外的重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其课程内涵具备了相当先进的意义。首先,品德与生活(社会)将原有的思想品德、社会科学、地理课等融为一体,在实现品德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其他相关知识。其次,品德与生活(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取代了原有的其他课程,但是也奠定了其社会综合性人文课程的地位。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也能在扩大知识面的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了各个方面的知识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和手段也就更为综合。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的存在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尽管品德与生活(社会)是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之后的新兴产物,也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综合化课程。但是在其课堂教学模式中依然有着教学观念落后的情况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教师依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领导者。而且,在教学模式中的课堂评价观念也较为落后,不能实施有效的评价。教学模式也就无法引起学生的认同,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也就不足。

  (二)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

  在现阶段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依然没有重视起教材内容的挖掘,对于教材的内容开发度也就不足。这样,在整体教学模式中教师进修教材内容的创新也就偏少,应用拓展更是无从谈起。此外, “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旦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学生从理解上很难与教材接轨,德育效果和综合化教育效果也就无法提升。教材中的某些教育思路本来就是潜在的,一旦没有挖掘,学生很难被引导到课堂教学模式当中进行学习或者与教师交流。

  (三)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应试教育、因循道教的教育模式也深深影响着现阶段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模式。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进行互动讲解,诸如角色扮演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很少运用,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说到底,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种培养学生生活逻辑和品德思想的课程,其不是一种纯科学和纯理论的课程。课程教学模式本身就应当是综合化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才能确保高效课堂的开展。

  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

  (一)变革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下,以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注重的是机械性的接受和理解知识。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新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研究、体验和探讨,提升互动性,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所以,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地位,摒弃以往教师是整个课堂领导地位。而且,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尽量让课堂中各个环节能够体现学生的思考、发展和实施。

  例如,在有关热爱祖国的相关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诸如“数字时代来临,手写汉字会走向何方?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会受到怎样的转变?”学生面临这样的问题便会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有的甚至会踊跃进行发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也就得到彰显。

  (二)重视课堂评价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上进。这就要求在教学模式中增加对学生学习习惯、方法、情绪、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有针对性、艺术性和指导性的评价。同时,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气质和性格,积极创设激励,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注意卫生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探讨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环境更加卫生。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为课堂做清洁的方案进行积极评价,并针对不同意见给予评判。

  (三)生活化进行教学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一种将社会作为背景,将学生经验作为基础,将课堂组织作为方式的强调教学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积极运用生活化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社会课堂,通过自身的体验学习道德准则和社会能力。例如,在上了《雨下得有多大》一课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下雨天观察雨情,并根据所学课文记录下小雨中雨和大雨的区别。

  结束语:

  品德与生活(社会)就是一门促进学生社会性和德育教育共同发展的综合化课程,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知识学习基础上感受社会规范、体会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学习德育体系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当科学合理构建教育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能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孙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61-162.

  [2]刘恩山,张春莉.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观点及其实施[J].学科教育,2002,12:1-7+14.

  [3]李秀.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62-65.

  [4]陈光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05:26-29.

  [5]杨今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开设现状的分析与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2:42-44.

  王春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