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文学的审美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文学的审美意识也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在生活体验和形式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最为明显,审美能力作为衡量作家能力水平的关键因素,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和提高,促使作家们对生活的理解、对文学的解读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审美理想也取得了重大拓展,更多的作品体现了更积极的一面,同时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本文先是分析了改革文学的主要特征以及改革文学最初阶段的审美意识,进而深入探讨改革文学审美观念的各种变化以及改革文学审美理想的拓展。

  关键词:改革文学 审美观念 转变

  改革文学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的精神生活现象之一,其审美意识的动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多元文化思潮的开始逐渐涌入,并且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学领域,与此同时,作家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深化演变,促使改革文学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逐渐走向光明。

  1.改革文学的主要特征

  改革文学与以往的那些传统的歌颂、暴露式文学不同,改革文学主要是用其特有的审美意识审视生活、审视现实,他既不倾向于淡化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与勾心斗角,也不是对内容繁多、形式复杂的现实作机械、单一的反映。而对于以往的歌颂、暴露式文学,作家们只是对政治生活中想要提倡、宣传或是否定与消除的东西,给予相应赞颂或者揭露,而这种形式的文学的缺点就是容易随波逐流、深陷庸俗社会的泥沼中,难以自拔。而就这一方面,改革文学虽然也可以赞颂或是揭露,但对于改革文学的作家们来讲,理解、认识现实生活的思维方式不应该是局限于标准,而是应该从改革的本质出发,研究其内在的含义,理解其最深层次的意义;对于改革文学的态度,不仅仅是简单地赞颂,更多的是靠深入的理解、分析与思索来体现,这也就是作家对改革文学真正的倾向原因所在。

  2.改革文学最初阶段的审美意识

  改革文学诞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于改革文学最初阶段的审美意识来讲,虽然已经具备较深厚的底蕴内涵,但是在文学艺术构思方面,大多还遵照着传统的审美原则,大多以社会中的矛盾为原材料来构建作品的框架,重在从行为举止方面来塑造人物性格。换言之,就是依照传统现实主义的理论原则进行作品创作。一般在作品塑造的主要人物身上,都会显现出作者自身或多或少的审美理想。

  从改革文学本身来讲,长期存在着对传统文学机械、单一的理解,过于强调客观生活的再现,不注重作品主体精神的表现。在对典型理论的理解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过于机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家的个性发挥和对文学的探索,结果导致作家主体性思维的缺失。从改革文学初级发展的总体方向来看,虽然大多数作品的审美观念比较落后,但还是显现出传统美学观念所不具备的文学特性。在未来的文学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文学的演变会逐渐取代最初阶段的审美意识。

  3.审美观念的变化

  审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美意识的发展,它可以制约多种审美内涵的表现,影响其应有的发挥。审美观念的现代化不仅是审美意识现代化的重要尺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水准。在新时期,由于坚决而果断地放弃了“从属论”和“工具论”,强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改革文学,促使我国文学作家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作家依据“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坚持用“历史的和美学的”原则来审视生活,并按照自我审美主体对生活的理解来反映和表现生活。他们彻底摒弃了过去年代形成的思维方式的枷锁,而在较大程度上展示了自我崭新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表现,尤其在还原生活、拓宽题材、关注小人物和形式创新等方面显得格外突出。

  还原生活是新时期许多作家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它是针对过去年代的文学过分强调集中概括、塑造典型进而拔高、图解和歪曲生活有感而发的。文学创作当然不是自然主义的照相,它离不开加工、提炼,也需要典型化过程的处理等等。然而在过去年代,人们却往往片面化地看待这些,甚至将其滥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加上文学泛政治化倾向的影响,许多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内容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而成为海市蜃楼,许多人物被过分拔高而“典型”得成为某种政治概念的传声筒。进入新时期,许多作家对上述俗套已不屑一顾,试图真正做到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成为作家们共同的创作追求,进而发展为还原生活的美学倾向。

  在文学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方面,改革文学审美观念的的演变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现阶段我国文学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摒弃了以往由从属论和工具论影响的重内容、轻形式的文学形式,而是注重鼓励作家在艺术形式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在这种情形下,新时期的文学艺术形式革新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改革文学的文本特性也得到多样化发展。其中,朦胧诗式文学的诞生能够完美体现这一要点,这是一种姿态独特、别具一格的诗歌类型,它的出现打破了我国清水煮白菜式的诗歌形式垄断,促进了更多鲜活的诗歌形式的形成,为我国诗坛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审美理想的拓展

  著名学者斯托洛维奇对审美理想提出过这样的看法:“人的审美理想像趣味一样,是作为审美经验的特殊概括而产生的。”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的最高理论指导,是作家在对改革文学审美意识提炼到一定程度后,呈现出的一种理念形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自觉性。而且理想是对世界审美意识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审美理想的概括性程度也随着个性审美的发展而加深。随着改革文学的不断深化,作家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他们越来越注重心灵上的搏击,即能够依照实际生活和社会体验来抒发自身对于未来生活的主观愿望,同时树立具备一定个性的审美理想,在这种条件下,所产出的文学作品都会带有较强的阳光色彩,能够使失败的人们重拾信心,使成功的人们再接再厉。

  总结

  就目前而言,改革文学对于理论基础的研究还不够坚实。但是很多作家对此却不屑一顾,在某种错误思潮的冲击下,有的作家会甚至会认为改革文学是一种非主流文学。事实上,对于改革文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就应该用超前的思维意识对其进行审视,但这些超前的思维意识应该依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当前的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的现状,跟随我国改革发展的大波流,才能建立科学、健康的审美意识。只要从我国改革文学的实际情况为起点,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深入研究针对改革文学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新理论,促使审美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董学文,金永兵等著.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嘉良,颜敏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春青.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朱立元主编.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张耀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