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与佛教之连接浅探

  摘要:瑜伽与佛教同源于印度,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发展,本文从二者的起源各自的要义来阐述二者的关联,以便我们更清晰的了解瑜伽和佛教。

  关键词:印度 瑜伽 佛教 仁爱

  一、瑜伽与佛教的产生渊源有共同点

  1.瑜伽是印度宗教特有的产物

  瑜伽(Yoga),这个词来自梵语词根YUj,意思是联合、加入、结合和束缚,即把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加以引导、运用和实践,也体现了结合和交融的意思。它是我们的意志和神的意志的真正完美的结合。

  瑜伽术起源于5000年前古老的印度,它最初本是古代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为了实现解脱而采用的一种修持方式,后来这种方式也被佛教和耆那教所吸纳,故成为印度宗教特有的产物。神秘思想的倾向很浓厚,绝大多数是以口诀的方式,由师父传给徒弟。唯一的教典,为纪元前二世纪左右一名瑜伽行者遗留下来的《瑜伽行法》。瑜伽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印度文明,初期的瑜伽行者都是智慧高的科学者,无论冬夏常年在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脚下向大自然挑战。要想长寿而健康的活下去,就必须面对“疾病”、“死亡”、“肉体”、“灵魂”及人与宇宙的关系,这些都是瑜伽者研究了好几个世纪的问题。他们仔细观察动物,看它们如何适应自然的生活,如何实施有效的呼吸、摄取食物、排泄、休息、睡眠以及克服疾病。根据这些资料,结合人类的身体结构、各个系统,解析精神如何左右健康,研究出控制方法。使身体、心灵和自然和谐统一,从而开发人体潜能、智慧和灵性。 《甘地谈薄伽梵歌》中说道:它(瑜伽)意味着将身心灵的所有力量与神结合,意味着对人类智力、大脑、情感、意志的规范,它还意味着内在的宁静,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均衡地审视生活的所有方面。

  印度的圣哲古鲁帕坦加利在其经典著作《瑜伽经》中给瑜伽的定义是“将心绪倾向于悬止”就是说当你的心绪不再波动,就进入了瑜伽状态,进而体验到自我并最终达到三摩地:狂喜、快乐、极乐。没有风,灯火就不会闪动,同样的,瑜伽修习者可以通过瑜伽修习沿着内在的神性的恩赐找到最终的圆满。

  艾扬格大师的专著《瑜伽之树》同样给瑜伽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用身体去淬炼灵魂”。人人都有苦,其苦或在身,或在心,或在灵。瑜伽让我们将身、心、灵三者结合通过体位、呼吸、收摄把心从身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迈向灵魂,获得自由,因此可以这样说,人的终极理想,不在于向外探索,而在于去探知本来就存在的真实,即所谓的“真性”、“本性”。

  我们的古圣先贤给我们明示了人生有四大目标:1修习伦理、道德、责任。2赚取世间物质财富。3追求生活快乐。4达到终极自由。比如说《弟子规》等古今中外的人文要求让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责任感,这是我们人生修行的基础。同样,赚取钱财可以让我们维持身心健康成长,然后我们要找寻伴侣过家庭生活品尝世间的爱与快乐,最后是为灵性的自由做准备,从友情慈悲中发展出普世的感受,从而迈向神圣的大爱。根据帕坦加利所言,人只有在没有疾病、没有烦恼、没有怀疑、没有忧虑、没有懒惰、没有幻想、没有软弱、没有痛苦、没有绝望,并且身体安稳,呼吸平顺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解脱。在这个阶段,人就可以明白权力、快乐、赤峰、都无法带来自由,而且终究会消失,当人到了第四阶段,他就大自在了,并且散发出神圣之美,从自我实现走向神的实现。

  2.佛教以智慧打破烦恼,成就菩提之道

  佛教,是三大宗教之一,是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佛创建于古印度后广泛传播于亚洲的许多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全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释迦牟尼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佛教并非宗教,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从十二因缘中也可以看出“佛教”并没有承认造物主的存在,当属于无神论范畴,所以“佛教”并不是宗教,称为佛学更为恰当。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二、仁爱是瑜伽与佛教共有的教义

  我们所有的想法、言语及行为都将种因得果;鉴于此,我们对其它所有人都应友善、仁慈。

  瑜伽和佛教都旨在开悟。在开悟境界可以实现绝对的万物合一。因此,他性是开悟的业障,而仁爱则是良药。仁爱是从他人(所有人)中反观自己的能力,反观要清晰、有力度,要足以消除他性。他性消除时,合一才能得以存在。这就是佛教用语中所谓的色即是空。

  瑜伽和佛教都认同,世间有苦难,而人也可以脱离苦难。这一古老的教义认为,仁爱是获得解脱的法门。冥想是一种佛教徒和瑜伽修行者用以超脱心绪波动(双重思维过程)的瑜伽术,从而实现万物合一。佛教徒称之为空。

  《瑜伽经》是世界最宝贵的瑜伽圣经,珍藏最神秘完整的瑜伽精髓与修炼方式,是每一位瑜伽锻炼者必备的伟大经典,也是一部直启天道,通往解脱的生命之书。《瑜伽经》作为一部世界上的瑜伽经典,此经有如佛教的《金刚经》、《六祖坛经》和《心经》;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和《清静经》;儒学的《易经》和《中庸》。《瑜伽经》的主要思想: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他认为仁爱、宁静、喜乐、和仁慈心会让我们趋于灵魂的平静和纯洁。推崇“非暴力将带来善业”。

  佛教从诞生之日起即吸纳了瑜伽作为其禅修的法门,同时佛教引导我们空去内心的不洁,用仁爱去拥抱世界拥抱他人。佛教中的“六度”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第一度就是布施,引导人们以仁爱利人。佛教认为人的一切有赖于一切与人有关的众生有情的或无情的给与的恩德。佛教的仁爱思想最早出自《佛说大乘无量经》。经中佛告弥勒:“汝等得佛经语,熟思维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佛教堪称大悲与智慧并运,即众生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一切皆有情,自他无别。仁慈是佛教教义的核心,通俗的讲就是利他的行为。佛教推崇的这种仁慈是深厚的是清净无染的。劝诫人们止恶从善,以慈悲为首,以度人为念,慜念众生之苦,甘愿为十方人做桥,渡脱一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瑜伽的历史悠于佛教,佛教的许多教义和指导思想的基础来源于瑜伽。瑜伽深刻影响着佛教的发展和传播。瑜伽的原本的梵我合一和佛教的源头是相关联的。现今的瑜伽运动是佛教习禅者习禅时的辅助工具。我们通过佛教去探寻开悟,我们又通过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瑜伽修习最终达到开悟之境。在思忖瑜伽和佛教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佛陀本身就是印度人,他精通瑜伽经,是个高层次的瑜伽修行者。佛陀以恭敬执着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传播大爱的事业中,并藉此获得了回报:开悟!

  参考文献:

  [1]莫慧春翻译 《艾扬格瑜伽》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7-9

  [2]艾扬格《瑜伽之树》 台湾大和书报图书公司 2008:7-11,154-159

  [3]帕坦伽利《瑜伽经》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第二章第30条

  马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