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

  摘要: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建设一支与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一体化教学团队。本文就如何培养和构建一支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团结协作,适应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任务,老、中、青搭配合理,职称和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搭配合理的教学团队,从国家政策、团队的结构、目标要求、一体化教师培养对策、考核与激励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一体化教师团队结构 培养标准 团队建设对策 考核与激励

  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工学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师在将企业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流程融为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还能将企业生产过程融入到教学中。理想的一体化教师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融为一体,而不是所强调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因此,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和实践的要求,对一体化师资特有的素质要求更高,应由“双师型”教师过渡,再向“一体化”教师发展。

  培养和建立一支适应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任务的,积极参与一体化课程开发,老、中、青搭配合理,职称和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搭配合理,教学改革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一体化教学团队,是提升技工院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动力之源。针对目前技工院校中一体化教学团队尚不能完全适应打造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的现状,特提出以下目标及对策。

  一、政策依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技工院校必须遵循“壮大队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实践、注重师德、提升水平”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培训等途径,紧紧围绕工学一体化师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为核心,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工学一体化师资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工学一体化教学团队,为促进技工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二、建设一体化教师的目标与标准

  一体化教学团队应是一支由教学名师或专业带头人、及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业务团队;在年龄结构上应是老、中、青搭配,在教学能力上应是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搭配,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互补,是一支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

  由于学校的情况不同,一体化教学团队的组成标准也有所差异。

  1.基本配置——讲师+助理讲师+高级工(本专业操作技能等级,下同)。团队能胜任初、中级工阶段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和培训。

  2.标准配置——讲师(或工程师)+技师。团队能胜任高级工阶段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和培训;能组建和带领团队,依据学习任务设计编制教学活动策划表。

  3.高级配置——教学名师+讲师(或工程师)+高级技师(或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技师)。团队能胜任高级工、预备技师阶段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和培训;能够指导青年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能根据教学要求,能较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4、最高配置——学科带头人+高级讲师(或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或高级技师)。团队能胜任预备技师、技师阶段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和培训;能够指导中、青年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能组建和领导团队对工作页进行二次开发;能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展课程教学综合评价,评估课程教学实施效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团队成员应在相关行业工作1-2年,或在企业顶岗锻炼的累计时间不少于12个月,高级配置和最高配置的团队成员中应有聘请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高级和最高级配置的团队应能组建和领导团队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并能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带领团队对工作页进行二次开发;能与企业专家共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或能针对企业生产或工艺提出改进建议。

  三、一体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对策

  (一)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专业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充实教师队伍力量。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等方式,从大学、科研院所、企业逐年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以及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如省级“首席技师”,或“国家、省级技能大赛”获奖人才:国家级技能大赛大赛前十名或入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省级技能大赛第一名。

  (二)大力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按照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通过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技能大赛、校企合作、培训交流等各种形式,培养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1. 实施名师工程,注重专业名师、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采用请进来和派出去的方法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加强名师培养,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各专业每年选拔1-3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人社部及人社厅组织的一体化骨干教师培训;

  选派骨干教师到一体化课改较成功的院校进行培训和交流;

  鼓励骨干教师参加职业学校的教改研讨会、交流会和出国进修;

  ④选派骨干教师加入全国和全省行业协会,定期参加行业年会、企业年会、国内培训和学术交流。

  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等措施,造就一批专业名师、学科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组建一支锐意创新的老、中、青年结合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按条件和有关规定遴选出来的专业名师、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有计划的安排一体化教师出国进修、

  2.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

  从技工教育的特点出发,要求教师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或一体化课程改革任务,要求教师积极发表论文、撰写专著、编写一体化教材、工作页等;支持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社会的学术研讨、论文交流活动,广开培训途径。组织教师开展每年一次的技能比武、说课比赛和优质课竞赛活动,提倡教师采用新的一体化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师之间开展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行新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3. 建立内部培训制度

  对教师的培训主要采取在职学习为主,脱产学习为辅,专业对口的原则。对新进教师实施“青蓝工程”的传、帮、带作用,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其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尽快适应学习管理及学生管理方面的规定、各教学环节的总体要求等。聘请国内一体化课改专家、企业专家、行业协会来校传授教学理念和技能;定期聘请职业教育专家来校讲学研讨,强化教师职业教育理念教育。

  4. 参加或指导技能大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和各行业的技能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练兵,以赛促教的目的,培养贴近生产实际的、高技能、高标准、高水准的一体化教师。把职业技能大赛当做展示自我、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学知识、比技能的热烈氛围。

  5.加强校企合作,广开“工学一体化型”培训渠道

  工学一体化理论体系的目的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教学过程凸显工学一体的“ 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学一体化师资的必由之路。

  一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或担任一体化教师;在学校内建立技能大师工作站;

  二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

  三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四是落实教师每年不少于30天的实践轮训制度,强化校企合作办学,将企业的先进设备、生产组织、工艺流程、企业文化、组织管理等引进学院,充实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使专业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过程和劳动的组织过程。

  四、考核与激励

  1.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师评价与资格体系。要像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一样,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起来,将资格证书制度建立起来,

  2.落实聘用制度,严格岗位责任。根据国家和省对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的规定,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依据以上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制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职务聘用制度,实行竞聘上岗,择优聘用,优胜劣汰。加强业绩考核与聘后管理,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在分配上向一体化教师倾斜,打破完全按职称定岗定酬的做法,按照实际能力和工作表现实行评聘分开,教师实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完善考核分配制度。制定一套较为合理的考核及分配办法,主要考核教师专业建设实绩、教学工作业绩、技能水平、工作表现和师德,以及教师的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根据考核的结果遴选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或课程负责人,给予相应的津贴或课时系数补贴,如我院规定:每专业评选出1-3名专业带头人,每年享受岗位津贴1-3万元;教学名师不超过专业教师总数的10%,每年享受岗位津贴1-2万元。在职务晋升、工资晋升、岗位津贴、课时补贴、年度考核以及参加国内外培训等方面,均向具备“工学一体”素质的教师倾斜,拉开收入差距。大力表彰、奖励一体化教师及在专业教研教改上取得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教师。

  五、经费保障

  技工院校应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并将其纳入每年的经费预算,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的实施。一定资金用于专业带头人队伍和教学名师的建设;一定资金用于课程负责人培养;一定资金用于中青年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提升;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专、兼职队伍管理机制、教学能力等建设;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吸引企业等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以及引进人才的后续培养。学院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教师管理机制建设,完善管理考核制度等。

  金君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