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由的思绪飞扬——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检测的重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阅读教学,侧重在文章内容的把握,结构层次的梳理,学生学得枯燥又没有效果。新课改形式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应积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我的阅读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受,采用探究式、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初体验 探究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

  一、自主学习,重视阅读初感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体会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新课程标准》 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千个,才会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教师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的条件下鼓励学生大胆地去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能防止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或思维定势,人云亦云;也能防止教师先入为主,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主体体验也能得到提升,更让每个思想都能绽放光芒。读完之后,可以畅所欲言,从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读完以后谈谈你的收获。有学生就说:我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人,他叫藤野先生,他生活简朴,有点较真,对来自中国的鲁迅很友好,帮他修改讲义,关心我的实习,这在当时很难得。也有学生说:我了解了鲁迅的日本老师,可是不是很明白鲁迅学医学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学文学。还有学生说:从文章中看到了中国的落后,看到了国人的无动于衷,没有责任感,我觉得,少年强国才强。学生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从他们的体验中,发现他们的易知点,明白他们的困惑处,课堂上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纲挈领,尝试探究式阅读

  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在掌握学生原有的期待视野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和构建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阅读心理情境,使其能够主动地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探究,经过体会和感悟,最终去主动建构文本意义和自身意义,从而达到自我优化和自我完善的阅读教学活动。这种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独立阅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引导他们去感悟,领会文本的言外之意,象形之旨,弦外之音,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力,对作品的主体、意境、形象等,进行积极的创造,补充,真正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理清文章结构内容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老王》一文中,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此基础上,学生细读,找出“幸运的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是幸运的?“不幸者”又是谁?不幸体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体现了她怎样的精神?整篇文章围绕主旨句就生发了这么多的问题,学生追根求源,最终理解课文,明白了老王和作者既是不幸的人,又是幸运的人,也真正体悟了作者的善良和自省精神。

  三、咀嚼文章,学会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极富创新性的阅读方法。它培养的是学生边读边思边批注的习惯,有机地结合了大脑的思维与双手的灵活,最大程度地把手脑并用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批注式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要点、逻辑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独立思考的观点。它张扬的是个性,流露的是感情,体现的是交流。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阅读个性,让读书成为启发想象的精神源动力。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找出自己的动情处、共鸣处、困惑处,从字、词、句、段、篇、修辞、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角度写批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的效果。

  (一)困惑处批注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

  例如,《与朱元思书》中,学生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句边上做批注:这句话写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的本意是在写他人还是自己,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

  (二)赞赏处批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能主动地去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比老师生硬地塞给他们的要强百倍。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他们的眼睛和文笔描绘出更美的世界。

  例如,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

  主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定能创造美。

  (三)共鸣处批注

  学生在主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体验,由此及彼,对文章的人物或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让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共鸣,更见他们思想的绽放。

  例如,学生在<<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

  批注式阅读,还可以从很多的角度,采用更多的方法入手,但是由于批注式阅读十分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在课堂中要体现“课堂组织者、情感的主持者、学习的参与者、思维的点拨者”的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促进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从而优化阅读的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阅读的方法也是不胜枚举。重视阅读初感受、尝试探究式阅读、学会批注式阅读,我的尝试和感悟非常的有限,在漫漫的阅读教学路上,且行且总结,且行且探究,努力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2版

  蒋爱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