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业”我做主——小学语文作业问题现状和优化设计

  摘要:文章第一部分指出了目前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业目的偏离标准;作业内容狭窄单一;作业形式呆板单调;作业效率低下无效;文章第二部分具体提出要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必须优化作业设计方法,从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优化作业设计;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优化作业设计;从丰富作业内容和形式优化作业设计;从难度层次化方面优化作业设计等来探讨。

  关键词:作业问题 优化设计

  一、当前语文作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1.作业目的:偏离标准

  从传统作业的目的看,传统作业严重偏离新课标目标——提高语文素养。现行的作业依旧还沿袭着传统的操作模式,更重要的是沿袭了作业目的——为考试而做作业。几乎一切作业都是围绕考试来设计的。在这一目标的指挥下,过去的作为“人”的学生已不是学生,而是一个“瓶子”、一个容器,老师或家长把一切考试要考的知识点统统作为作业,让学生抄了一遍又一遍。为了在考试时拿到几分的生字词题,老师可以叫学生把全册的生字词抄一遍。为了“巩固”知识,一篇课文往往要抄五遍,甚至十遍;写错了几个字词,就得重写十几遍;测验错一题,家长就要给孩子找相同类型的10道题来做。这样的作业训练出的孩子只能是“死”学生,是思维僵化,个性被摧毁的毫无主见的墨守成规的学生。

  2.作业内容:狭窄单一

  从作业内容看,狭窄、脱离生活,重复,是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考试,作业的内容基本上为知识的再现、巩固、强化。现在学生的作业,抄写字词、书本,做一课一练、试卷等等依旧占了主要内容。重点表现在两个问题:第一,作业的内容、知识体系,技能的训练点是相当单一化、刻板化、程式化的;第二、就是训练的重复性。学生宝贵的时间就在同一题型的训练中度过。

  比如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到五、六年级还在练;四年级开始学把一个句子中重复的词语删去,到五、六年级依然还在删。

  学生在这样的作业、考试的训练下,分数自然很高,而思维自然是疆化、死板、狭窄、程式化的,思维的创造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得不到训练。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培养得不到深入、扩展。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了,全面的培养缺乏了这些内容,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就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业内容的单一还体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渗透、缺乏整合。就语文练语文,陷入了狭隘的“学科中心主义”。过分注重字形、字义,语法、章法等枯燥、不实用的东西,忽视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导,割裂与生活的联系。

  3.作业形式:呆板单调

  3.1 完成形式单一,以书面书写为主

  作业形式的单一、死板、不灵活,是语文作业不讨人喜欢的另一原因。现在的作业仍旧还是以写为主,无论是抄写字词,每课一练,还是试卷作文,基本全是书面作业,题型也还是老一套。作为语文学科的另三大要素:听、说、读严重缺席。就是背诵的作业,老师似乎更愿用不厌其烦的抄,把课文抄它个五遍、十遍来达到记住的目的。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家长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多是类似一课一练及抄写字词、课文等,学生写到晚上11点也写不完,搞得他们头晕脑胀、腿脚酸麻,严重的得颈椎病甚至是神经衰弱。

  3.2 布置方式单一,以老师布置为主

  从作业的布置方式看,还是延续着由老师自上而下布置作业的传统,学生只需做个记录,回家一样一样去做罢了,不需要考虑做什么作业,该怎么做,哪些是自己会的,不需要做的,哪些是自己不懂的,需要去琢磨的,五、六十个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就够了。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就这样被剥夺了,成为老师精神上的附庸。同样的作业,对学习好的学生可能十几分钟就够了,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可能要花上1个小时甚至还不够,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这样不能得以体现。

  3.3 评价方式单一,以成绩衡量为主

  从作业的评价上看,以分数为标准的单一量化评价模式,同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绩永远都是至高无上的,成绩好的学生自然是好学生,平均分高的班级,自然是好班,该班老师自然是好老师,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学生与学生比的是分数,老师与老师比的也是分数,只要你差一两分,你也是个失败的老师,学校与学校比的也是分数,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是分数。再有,因为老师繁重的工作,作业的评改也只能是尽量简单,是对打个“√”,是错打个“×”,最后打个分数或等级什么的。就算是写评语,也都是一些不痛痒的话,这样的评改,评价缺乏人情味,起不到实际效用,学生对此也已经麻木了。

  4.作业效率:低下无效

  “小学语文教学无效劳动占50%”,其实作业甚至更低效。考试的题型没什么变化,只是要从知识的汪洋中去找一些未曾考的来考。作业的目的就是要从这浩翰的语文知识中猜测可能考的内容,进而不停地强化、巩固。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并未有新的进展。这样的作业毫无趣味性可言,语文作业要高效,那才怪呢!学生辛辛苦苦完成的一遍又一遍的抄写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回报呢?除了高分数,剩下的只有沉重的负担了。这担子实在太重了,甚至把学生的瘦弱之躯都压碎了。“语文素养”含义里面的文化品德,审美情趣,思维品质等等,在他们身上无从体现,“德、智、体、美、劳”也只有狭义的智能得以高度发展,教育的产品成为没有主见,没有“精神底子”,没有思想自由的“空心人”。

  二、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语文作业设计,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1.遵循学习规律

  1.1 遵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规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再难的题学生都愿意去尝试。因此作业的设计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设计灵活新颖,富有趣味的作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需要注意的是,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学生对智勇双全的雨来非常喜欢,传统作业就是把这篇课文进行缩写,学生往往想着越简单越好,缩写嘛,能少几个字就几个字,往往就把主要内容丢了。为了指导学生把握住缩写的关键,便由单纯的缩写改由画连环画的形式完成作业,并且鼓励他们合作完成:一人画画,一人配文字,一人上颜色;因为连环画的文字不能过多,学生只能挑主要内容来写。这样既完成了缩写的教学任务,学生又掌握了缩写的要领,作业交上来就是一份图文并茂的连环画了。

  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促使学生学会提炼语言,使语文作业渗透了美术知识,做到学科之间的融合,同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又学到了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习方法与知识在愉快的情绪中习得,学习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1.2 遵循学习迁移的规律

  遵循学习迁移律就要注重示范性,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学教材的目的就是学重点、学典型、学方法,当学生离开老师时能用上从“例子”中习得的知识、方法独立进行阅读、独立进行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作业就应设计这种“例子”式的示范性作业,让学生通过完成这类作业,掌握学习的关键点、重点,突出作业的代表性,典型性、精要性,减少机械性的重复作业,用“精”代替“多”。

  下面这个作业就有一定的示范性:围绕一个“年”字,你会由此想到什么?

  a、请你做一个克隆师,用“年”这个基因进行复制(组词)。

  b、请你做个历史学家,回忆一下发生在你身边的与“年”有关的事、情、景,并把它记录下来。

  c、请你做个考古学家,挖掘一下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年?

  这样的作业完成下来,学生不但得到了积累词语,运用语言、写作和查资料的训练,还体会到一种学习方法:如何围绕一个中心收集资料。这是做研究和写作论文的基础,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作业,学生就知道该如何去完成了。一个作业可以得到多方训练,既减少了作业量,减轻了负担,还掌握了重要的学习方法,了解了有关“年”的丰富的知识,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3 遵循记忆的规律

  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规律:在刚学完的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为了增强记忆,巩固知识,就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合理安排学习和复习时间,排除各种干扰。如果根据记忆的规律来设计作业,作业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为了让学生记好“忆江南”这首词,除了当天要背诵之外,如果一周、一个月后分别再进行一次背诵,这首词就可在学生脑中成为长时间记忆了。那种为记一个生字、一篇课文而把这个字、这篇课文抄上十几、上百遍的做法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是有害的。这种做法是简单的、天真的、企图一劳永逸的做法,是违反科学规律的。是的,记忆的规律还告诉我们,适当的过度学习对增强记忆是有益的,这个度应维持在50%左右,当超过50%时,过度学习就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等负面影响,产生厌倦情绪。

  2.丰富内容形式

  语文来源于生活,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丰富性,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业,也应开发其丰富内涵,以此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1 内容要丰富

  设计动手的实践型作业。“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比如,可以让学生辑录本地新颖而精当的好对联,并写出赏析文字;摘录最精彩和最差劲的广告词,并简述理由;把读过的好书,分别用短评或介绍文字向大家推荐;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参加学校文学社各种文学活动等,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开展诸如春游、参观、演讲、辩论、手抄报等活动。这样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交往中,通过广泛涉猎、主动地观察体验、积极地动手动脑,活用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设计欣赏型作业。课标里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薰陶感染作用”。一篇课文,就是一部小的文学作品,每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充满了美的色彩——富有韵律的语言美、给人以启发的思想美、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性美等等。比如在学过林清玄的《与时间赛跑》这一课文后,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时间的一去不反返的特点,更要通过指导学生吟诵,来体会作者因时间的流逝而带来的衰伤愁绪及人面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

  这种情感,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体会到的,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仔细地揣摩才能体会。再有就是多听、多看名家的朗诵,中央电视台第3频道的《电视诗歌散文》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观看欣赏。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个节目也许难了一点,但对培养学生感悟美、体味美、欣赏美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还可以抓住一些机遇去欣赏这些名家名篇。

  2.2 形式要多样

  从作业的完成形式看,传统作业主要是有纸化的以写为主,辅以口头的背诵。改进作业设计,要多开发无纸化的作业,让听、说、读、写全面开花。除了背诵之外,还要以多种形式来展开听、说、读的训练。

  比如以录音的形式记录学生的朗读;学完《草船借箭》可以让学生以模仿说书的形式说给父母、同学、朋友听;或者听完一段录音再讲述录音内容梗概;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可以让学生画一张游览图,以加深对作者的写作方法的体会;学完《陶罐和铁罐》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等等;就是写的作业,也还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或者配合电脑课,以网上的形式上交作业,等等。

  学生可自由选择完成作业的形式。形式丰富了,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完成的质量就会提高,还能进行语文素养的综合训练。从作业完成的主体看,还应改革传统的个人作业形式,增加合作作业——两人合作、小组合作或全班作业等等。学会合作不但是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更是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方式。另外,合作型作业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小组之间明确的分工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以上是笔者对作业改革的一点思考和探究,也是最近学习《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的感悟。“优化”是基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目的达成而提出的,“优化”有赖于我们第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创造。“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语文作业设计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直接关系到语文作业作用的发挥,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以及不断提高,应该说,这一领域还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本文倘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教师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必是语文教育之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张学奇《语文作业设计要体现“六性”》,《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2期

  [3]周秋竹《新课程语文作业的设计和探索》,《中等职业教育》,2005年第6期

  张瑞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