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教育公平机制一方面使曾经无法支付高额费用的经济困难学生圆“大学梦”,另一方面该群体比重增大又诱发群体社会心态问题,,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社会问题。如何通过对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进行教育和服务,激发起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的内动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困难,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本文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调查了本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研究了高职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措施。

  一、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

  本文通过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共发放250张调查问卷,收回239张,通过对239张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这个群体普遍反映出的问题是学习动机强烈、努力改变家庭现状动机强烈,但是存在自卑心理,心理压力大引起学习焦虑、就业恐惧。具体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物质缺乏,精神失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与其他同学相比生活上有较大差距,长期以往自卑心理生根发芽,心理渐渐失去平衡。2.不善交际,素质弱化: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他们往往存在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她们不善于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文体方面比较欠缺,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3.自助意识和感恩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以“贫困”当“资本”,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消极依赖思想,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还有一部分受国家资助的学生感恩意识较薄,在学校不思进取、贪图享受。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成绩与不足

  1.取得的成绩

  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基本形成以银行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元资助体系。像我们学校农学类专业是免学费,由省政府承担学费,这些政策在经济资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精神辅助层面,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开始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面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压力、思想、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多高校都建立起了心理咨询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2.存在的不足

  现有的资助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难问题,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经济资助不完善和精神辅助力度不足。1.资助金额不能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国家奖助学金等资助体系名额有限,像我们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每年均有将近300名学生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总共才有150名左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拿不到助学金,只能是按照贫困档次,选择其中最为贫困的同学进行资助,从广度上讲,现行的资助体系还不能满足资助的普遍性。2.某些辅助性资助措施不到位。现在高校在宣传方面做的较为到位,基本上能做到资助政策家喻户晓,公平公正,但是存在助学贷款机制不健全,学生还款意识教育不足、方式不灵活等;学校和社会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很多学生不能满足自立自强的愿望。因此有些学生就去社会上找兼职,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不安全性,加之社会用工制度的不健全,学生的劳动权利因此得不到应有的保护。3.精神扶助方面较为欠缺。长期以来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主要针对这些学生的经济问题,在精神方面投入的力度比较小,以至于大学生现在暴露较多的诚信问题。如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主动偿还助学贷款的意识,仍然存在助学贷款失信行为。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措施与对策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稳定与否,关系到能否构建和谐社会、顺利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我们既要关心这些学生的物质生活,又要关心和引导他们积极面对人生困难,增加诚信意识、常怀感恩之情。

  1.健全资助体系。全方位引进助学体系,由于我们现行资助体系还未能覆盖全部的经济困难学生,需要我们在助学工作中逐步完善辅助性助学措施。首先增加社会资助;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需要发动相关组织,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包括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生源地人员和单位等。可以学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做法,建立教育基金会,从一定程度上补足现有资助体系的不健全现象。其次,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学校应加大对勤工助学方面财力人力的支持,可以相对减少一些外界临时工人的工资支出,这一部分资金用于增加勤工助学的名额和开支,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生活难的问题。

  2.开展思想政治和心理素质教育

  在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和心理教育中,要始终贯穿以预防教育为主的综合教育理念,既要进行必要的理论教育,又要开展有效的实践教育。1.进行必要的理论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引导作用。摆脱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加强高校自身的组织建设。 落实相关政策,使资助体系人员和辅导员到位,为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提供组织基础。提高教师素质,确保经济资助和精神辅助的有效性。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教育体系和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咨询、心理障碍诊疗、处理和心理密切相关的突发事件等,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3.在资助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传国家和各项优惠政策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活动,使学生案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心理上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注重诚信和感恩教育,让这部分学生心怀感恩,滴水之情当涌泉相报。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得到了解决,在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暴露出来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也相对突出,如认知偏差、诚信问题等。因此,教育扶助应该成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一大重点。但总体来讲,这一方面还未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大量思想和心理问题有待解决。经济扶助和精神扶助是相互制约的,两方面只有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消除经济困难学生失信的内在原因,真正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确保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1].许小荣.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学,2011

  [2].徐倩倩.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2011

  [3].吴庆.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D].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李文凤 陈一威 代承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